穿越千年黄金恋 香港展出陕珍藏中国古代金银器

2017-06-29 11:15:50|来源:三秦网|编辑:王菲|责编:董健雄

银鎏金龟形银盒(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后室出土)

  新闻提示 

  黄金,自古以来便是财富、地位的象征,其工艺古老,历史悠久。唐代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期,金银器的制造和使用曾盛极一时。“谁能载酒开金盏,换取佳人舞绣筵”等唐诗反映了金杯等金银器皿在唐代的流行情况。陕西作为唐都长安所在,是皇室贵胄、达官显宦云集之地,所以也就成了唐代金银器制造、使用以及出土最多的地方。 

  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承办,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协办的《错彩镂金:陕西珍藏中国古代金银器》展览6月23日至9月2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展出。该展览同时也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与周大福大师工作室共同合作开展的“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面向公众的一次集中呈现。 

  古代金银器工艺引领时尚潮流 

  据悉,展览共展出陕西出土的自商代到清代金银器60件(套),其中包含一级品12件(占文物展品总数的20%),二级文物29件(套),三级文物13件(套),一般文物7件(套)。涵盖首饰、配饰、用具、车马器、兵器、钱币等各类,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阳陵博物馆、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22家单位,其中不乏首次在内地以外地区展出的精品。这些来自古代的精美器物,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创意,至今仍引领着金银器加工的时尚潮流。 

  展览通过“西风东渐”“一统天下”“花舞大唐”“绝技无双”四个单元,揭示了金银器制作的八大工艺(锤鍱、珠化、掐丝镶嵌、鎏金、铸造、点翠、错金银、累丝)的脉络源流,展现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的发展历程。一改以往展览都是以考古或艺术史的展现方式,此次展览首次将考古学、艺术史、文物保护、工艺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效地融会在一起展现,不仅在香港是第一次,内地此类展览也很少见。 

  此次展览中,商代的弯月金头饰与金耳饰、掐丝珠化金钗首,清代的点翠凤冠等均为首次在内地之外的地区展出。大量精美的文物,无疑将为港人带来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陈承纬表示,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香港与陕西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一直以来非常密切,这次展览作为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珍贵机会。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张妙清希望香港中文大学和陕西文博界今后能够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 

  陕港文博合作交流又一盛举 

  “香港与陕西文博系统交流合作由来已久,已建立深厚的友谊。”据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强跃介绍,早在1978年,陕西文物就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在香港首次亮相,受到香港市民的极大关注。此后,香港与陕西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文物交流展相继在对方展出,截至目前,陕西文物共计在香港展出11次,香港文物在陕西已展出3次。1990年至200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分5批50余人次对香港扒头鼓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对沙田、西贡北区等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参与香港新出土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为厘清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的发展脉络,还原珍藏古代黄金工艺本来面目,周大福大师工作室联合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文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物修复办事处一起开展“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研究”,结合科技、考古、艺术史和模拟实验,对中国古代锤鍱、錾刻、铸造、鎏金、错金银、珠化、金丝技术等主要工艺进行深入考察。该项目首次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在历史方面,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厘清九大黄金工艺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工艺的称调及相关的社会、宗教、文化等背景。在技术方面,主要对陕西省出土的金器文物进行检测分析,包括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显微红外分析等,借助现代科技了解金器所含元素的比例,焊料成分,观察加工痕迹,进而推测其制作方法,并初步建立出土金器文物的检测档案,为日后研究提供坚实基础。在实践方面,周大福大师工作室凭借其丰富的手工制作经验,结合历史及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古代工艺复原模拟实验。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指出,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十四朝古都所在地,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这次展览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与周大福大师工作室合作开展的“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研究项目”的延伸,是将学术研究成果面向公众的一次集中展现,是现代人文精神与古代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也是学术研究成果惠及普通公众的积极尝试。(记者 赵争耀)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