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预警将至 汽车产业风光难再?

2017-08-21 10:28:29|来源:中国经济网|编辑:李妍|责编:董健雄

  上半年的市场表现,已经为中国汽车产业敲响警钟。据中汽协数据,1-6月,乘用车市场共销售1125.3万辆,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7.62个百分点。其中,轿车的销量甚至出现同比下降3.17%的罕见现象。

  结合今年以来市场的整体表现、车企未来3-5年的产能规划,以及业内顶级专家的意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判断,我国汽车行业开始面临“产能预警”的严峻形势,即存在阶段性产能结构过剩的危险。为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以在国内市场领先的企业为案例,推出《中经车说:产能预警将至 汽车产业风光难再?》大型系列系列分析报道,希望及时提醒行业和企业,为整个产业及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历经20多年的“鞭敲金蹬响,高奏凯歌还”,中国汽车市场习惯了“号角吹”、“战鼓擂”,对持续不断的高速增长视为理所应当,甚至在几年前,当年均增速从两位数下滑到个位数时,就惊呼“市场寒冬来了”。对比欧美等成熟市场,“微增长”或者负增长,已是常态化,由此带来的产能调配、工厂关停、企业变卖、品牌易主、人员安置……也在情理之中。市场的充分竞争,督促行业洗牌、产品优化,直至优胜劣汰。

  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轿车进入家庭”的时代,消费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跨国汽车巨头纷至沓来,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加入掘金者的行列,与国内企业一道收获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2016年,我国车市产销量双双突破2800万辆,这是继2009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八年蝉联全球第一。

  但正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中国汽车市场是否会迎来周期性调整;是否会长期维持低速增长、甚至遭遇负增长;是否会遭遇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会直接影响企业运营、工厂生产,甚至工人就业等。在行业内,不断有声音叫嚷“4000万辆年度峰值”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冷静下来,了解现状、有的放矢。

  上半年的市场表现,已经为中国汽车产业敲响警钟。据中汽协数据,1-6月,乘用车市场共销售1125.3万辆,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7.62个百分点。其中,轿车的销量甚至出现同比下降3.17%的罕见现象。

  与车市遇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多数车企依然信心满满地按照多年前的规划推进新项目、新工厂、新产品的“落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包括大众、通用、福特、现代等合资企业,未来3-5年的产能规划和工厂建设,仍将是“大跃进式”的,部分企业的产能增量,甚至达到50%,以年均复合增长计算,未来3-5年的市场增量,必须达到13%以上,才有希望消化产能。但是,以目前的市场预期,这恐怕很难实现。

  为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专门采访了多位行业顶级专家,包括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松泉、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对行业有30多年研究经验的资深专家赵岩和汽车行业原政府官员、法律法规专家杜芳慈等。所得到的共识是:总体来看,对于“中国汽车产能是否过剩”,“应该站在社会角度去观察,汽车行业不应盲目地扩产,应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在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资源、能源及环保状况的前提下,进行总量控制,保持合理的生产规模”。

  此外,对于“一般性产能过剩”和“结构性产能过剩”要有所区分,前者是市场经济的常态。通过市场机制发生作用,优胜劣汰;后者可能会造成行业危机,企业亏损大幅增加,包括员工失业,税收减少,影响经济增长,甚至社会稳定。

  结合今年以来市场的整体表现、车企未来3-5年的产能规划,以及业内顶级专家的意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判断,我国汽车行业开始面临“产能预警”的严峻形势,即存在阶段性产能结构过剩的危险。为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以在国内市场领先的企业为案例,推出《中经车说:产能预警将至 汽车产业风光难再?》大型系列分析报道,希望及时提醒行业和企业,为整个产业及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记者 黄春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