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金如何“四两拨千斤” ——紫阳县农商银行金融扶贫纪实

2017-09-06 11:02:24|来源:陕西日报|编辑:李妍|责编:董健雄

  “养猪能有今天的效益,还得感谢紫阳县农商银行提供的扶贫贷款。”8月12日,拿着今年第一批商品猪出栏赚来的19000元,高桥镇百坝村贫困户武光德高兴地说。他计划再把圈舍扩大点,争取一次性能够出栏20头商品猪。 金融扶贫如何做到精滴细灌,让资金发挥最大效应?紫阳县农商银行作出了有益尝试。

  让贫困户脱贫“不差钱”

  “好,马上来。”7月28日,在紫阳县向阳镇街道一家面皮店,张维保一边麻利地切着面皮,一边招呼客人。张维保说,开面皮店是他多年的一个梦想,由于资金紧缺一直未能如愿,是紫阳县农商银行帮他实现了愿望。 今年39岁的张维保,是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的一名在册贫困户。开面皮店之前,以在外短期务工维持生计。2016年,他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改善住房条件。看着焕然一新的住房,张维保却犯愁了:“扶贫贷款政府虽然贴息,但毕竟是要还的啊。”于是,他再次找到当地农商银行。

  据了解,张维保的授信额度是5万元,按照惯例,个人贷款达到授信上限后就不能再贷。紫阳县农商银行行长简廷军在了解到张维保的情况后,又为他办理了5万元小额贷款。就这样,张维保的面皮店开张了。“只要群众有发展意愿,我们就给予贷款支持。”紫阳县农商银行董事长付益民说。

  想创业,没有启动资金;想发展产业,遭遇资金瓶颈……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2016年8月,紫阳县农商银行与县扶贫局签订金融扶贫合作协议,由县政府注入风险保证金1000万元,县农商银行按照不低于风险保证金10倍的比例向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主要用于贫困户移民搬迁安置、自建房、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发展养殖等项目。

  为提升信贷服务效率和精准度,该行各基层网点与全县175个行政村的基层党组织全部签订业务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村“两委”优势,做好贫困户的调查、评级、授信工作。对符合“5321”扶贫贷款政策条件的贫困户做到随到随贷,并积极开展扶贫贷款“送贷下乡”服务。此外,该行还将信用等级达不到放款门槛的申请人纳入信用增信重点培植范围。

  截至目前,紫阳县农商银行已完成全县82个贫困村7985户贫困户的建档评级工作,授信金额35.93亿元,为3686户贫困户投放金融扶贫贷款1.63亿元。

  开启“金融+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初秋时节,在位于紫阳县瓦庙镇堰塘村的群发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工人们正在进行天麻、白芨育种和道路建设。

  群发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集大蒜、中药材种植和林下养殖为一体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由谯显军等6人发起成立。合作社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发展核桃园、猕猴桃园300亩,种植中药材60亩,间作套种大蒜40亩。今年由于运转资金不足,导致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大蒜收购等工作均无法正常进行。于是,谯显军找到当地农商银行寻求解决资金困难。

  农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何解决农业合作社融资瓶颈问题,紫阳县农商银行也一直在探索。对于群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需求,紫阳县农商银行非常重视,付益民亲自带队到合作社实地调查,决定对其投放150万元。

  “这笔资金对我们合作社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它不仅加快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也使我们收购大蒜有了本钱。”谯显军说。

  “探索推行‘金融+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是我行信贷工作的一个创新,能够起到扶持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最大限度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付益民说。

  今年上半年,紫阳县农商银行累计投放各类小微企业贷款11510万元,重点支持了和平茶厂、开源实业等16家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需求,有力推动了产业经济发展。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把银行卡放在助农E终端上,输入密码,不到一分钟,高滩镇百坝村村民刘娟就完成了取钱流程。“有了这平台,我们取钱方便多了,不用再跑几十里路到集镇取钱了。”

  百坝村是紫阳县较为偏远的贫困村,距离集镇约18公里。“农村群众取款金额一般都比较小,经常为了取二三百块钱到一次集镇,花上大半天时间不说,还要掏30块钱路费。”百坝村党支部书记徐龙仿说。

  为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近年来,紫阳县农商银行加强网点基础建设,优化功能布局,向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偏远山区增设助农E终端和便民金融服务站。截至目前,该行共建立金融便民服务站178个,覆盖率达到100%。

  如今,在紫阳山区的群众不仅存取款方便了,办理借贷业务也更高效、快捷、便利。(本报通讯员 汪可平 马晓华 )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