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富平:干“柿”业 发“羊”财 讲“面”情
来源:渭南日报  |  2021-12-14 11:41:29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农民稳增收的关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富平县立足“富平柿饼”“富平奶山羊”和粮食生产加工三大优势产业,积极构筑全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富平人把这场火热的实践称为——干“柿”业 发“羊”财 讲“面”情”。  

  从7.7亩的柿园出发,“柿”业一路红红火火 

  富平县东华街道定国村的一处小柿林,它的主人赵云山,今年已78岁,是一名退休干部,自称为“老柿农”。这片小柿林建于1996年,只有7.7亩地。别看它又“老”又“小”,却是陕西省第一个柿子种植示范园,成功打破了“柿不成林”的世俗之说。 

  富平柿子历史悠久,柿饼在明朝时期便是贡品。特别在沿山曹村镇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栽植柿树。只是受限于“柿不成林”的说法,它们大都被“散”种着,或在房前屋后,或在沟坡田埂,总是不成气候。  

  “富平柿饼产量少,品质却好,很受人喜爱。”赵云山说,20世纪90年代就有韩国和日本的客商来富平收购柿饼,那时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赵云山与柿结缘在1994年,当时他在工作中结识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我国著名的柿子专家王仁梓。王仁梓告诉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果业出现了三大浪潮,第一次是南方的蜜橘,第二次是北方的苹果,第三次是紧跟苹果兴起的酥梨,而第四次将是以柿子为重点的杂果。  

  这一席话,让赵云山心潮澎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富平人,本就对柿子充满情怀,专家看好柿子前景,我何不探索实践一番?若真的成功了,也算给家乡父老作点贡献。” 

  1996年,退休后的赵云山很快在老家整合土地建起了柿子示范园。树怎么栽?他虚心地向周围农民学习。园子怎么管?他如饥似渴地从专家那里求知,还多次邀请王仁梓到现场指导。除草、拉枝、病虫害防治……赵云山说,回忆起来,困难也不少,但最终都被他逐一克服了。  

  赵云山一心一意务柿园,4年后柿树挂果,6年后进入繁盛期,“柿能成林”得以证明!

  而与他的柿树一起“长”起来的,还有富平柿饼的价格、供不应求的收购量。为了调动农民发展柿饼产业的积极性,富平县委、县政府给农民发粮食、发柿树苗,搞技术培训,富平柿树种植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递增。 

  2006年,首届全国柿子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富平柿子第一次向全国推介便得到青睐。2007年,富平作为东道主承办了第二届全国柿子研讨会,富平柿饼受到更广泛的“推崇”。之后的几年里,富平作为世界柿子优生区,富平尖柿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次又一次集聚了国内外的目光,人气、财气涨个不停。 

  县委、县政府乘势而上,引导群众更新观念,在栽植、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上提质增效。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过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资源,富平建成了庄里镇、曹村镇、宫里镇一批万亩柿子镇和南午村、王庄村、太白村等一批千亩柿子村。每年派出百余批次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柿园管理和日常作务。还向群众配送自动削皮机、晾晒架子等,富平柿子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现代化道路。  

  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一些本地的柿饼专业合作社、电商公司崭露头角,为产业不断注入动力。富平华丽柿子合作社的理事长石华丽,投身柿饼产业20多年,从当初的“小打小闹”,到如今的做大做强,见证了小小柿饼富了乡亲的全过程。 

  石华丽说,为适应互联网销售模式,她建起了电商公司,打造了“富柿花”品牌,合作社平均每年销售柿饼约2000万斤,不仅带动了300多名社员,还辐射周边七八个村子上千户人家,户均收入7万元左右。 

  2017年以后,随着富平永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陕西云集柿业公司、陕西大方天玺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地企业入驻富平,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生产加工工艺、广阔的营销平台和园区旅游综合体,更让富平柿饼产业的发展如虎添翼。 

  几年间,市场上涌现出了“柿子红了”“柿柿红”“合柿”等一批知名品牌以及柿子醋、柿子酒、柿叶茶等众多高附加值产品。全县柿子种植面积已达36万亩,年加工柿饼6万吨,富平柿饼仍然供不应求。  

  “富平柿饼有历史、有故事,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农业的厚重感,这个产业才更具生命力。”富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耀武介绍,以文化赋能产业,富平已建起了柿子博物馆、柿子非遗传承馆、柿子展示馆,开发了“中国柿乡”主题乡村旅游,打造了“小柿人”IP文创产品,如今,“三产”融合蓬勃发展,新的市场增长点正在形成。 

  从半个多世纪的情怀说起,全产业链上发“羊”财 

  富平没有内蒙、新疆等地丰饶的牧场,却是全国最大的奶山羊养殖基地县,被国务院命名为“奶山羊之乡”,在行业内享誉“中国羊乳之都”“世界奶山羊产业发展示范区”。目前,全县奶山羊存栏80万只,6家企业年加工乳制品4万吨,并形成了集良种繁育、规模养殖、智能加工、现代流通、文旅融合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产业。  

  富平县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富平人对奶山羊是有情怀的,上世纪50、60年代艰苦时期,奶山羊被视为家庭的重要成员,为一家老小的生计立下过大功劳。可以说,感情基础就是产业基础。”探究奶山羊产业的发展史,原富平县畜牧局局长张笑鹏说。

  一种情怀如何造就一个产业?这渊源追起来已有大半个世纪。富平人养奶山羊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到了50年代,国家鼓励发展畜牧业,全县奶山羊数量增加到2万多只,国家按照生产计划在这里建起了炼乳厂,用大锅土法炼制羊乳,最远供货到北京。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富平老百姓因为有羊乳补充饮食渡过了难关,与奶山羊结下深厚的情谊。进入新世纪,省上以富平为突破口,将奶山羊产业作为助力农民增收的主导农业产业全面推进。随着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实施,富平奶山羊实现了适度规模集中饲养。  

  “总而言之,产业基础好,是我们能做大做强的底气。”在原富平县奶山羊办主任李刚看来,这不仅在于群众养殖基础好,更在于富平奶山羊“好羊产好奶”的品系优势。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起富平人曾经所熟悉和敬仰的“羊妈妈”。“羊妈妈”叫王康身,是上海籍人,上世纪60年代末,按照组织安排,王康身到富平开展奶山羊良种培育工作。经她改良优化后,富平奶山羊日产奶量增加了好几倍,被国家认定为“关中奶山羊”。1989年王康身返乡上海。虽已过去30多年,但她为富平奶山羊产业所作的贡献始终留在富平人心中。  

  进入新时代,富平人循迹半个多世纪的脚步,推动奶山羊产业在坚守中继续前行。 

  县委、县政府立足新的发展实际,制定了奶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积极争取资金,出台扶持政策,实施奶山羊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全县建成奶山羊产业示范园区4个,100只以上养殖小区、家庭牧场600个,发展5万只以上养殖大镇2个、30只以上养殖户3000多户。 

  建立了奶山羊奶价最低保护制度,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通过有关各方协商确定指导价格,保护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打造奶山羊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综合试验站,奶山羊基因育种、胚胎移植等新技术攻关取得进展,发展省级良种繁育示范村20个,累计培育输出良种60多万只。 

  建起奶山羊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养殖户提供育种、饲养技术指导及随叫随到的“兽医120”服务。依托富平县检验检测中心,还建成国家奶山羊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具备乳及乳制品、婴儿配方食品等6大类15个产品256项参数检验检测能力,产业发展有了科技支撑。

  富平奶山羊已成为富平乃至全市第一个形成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对此,市人大代表、陕西圣唐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钢锋,用几组今昔“对比”为全产业链作出阐释——从养殖环节看,过去,养殖户要自己种草,现在刘集镇、庄里镇奶山羊养殖核心区一带,有人专门搞饲草饲料出售,实现科学配方;过去,因为种羊价格高,避免不了“近亲繁殖”,现在有人专门开展良种推广和母羊养殖,繁育成本降低了,品质却提高了;过去,公羊羔一出生就被贱卖,现在有人专门搞公羔育肥,肉羊产业初步形成。  

  从加工环节看,富平县原有6家羊乳加工企业,现在5家都在扩建且新的生产线带来产品差异化。红星乳业主打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奶酪,金牛乳业的乳清粉名声在外,圣唐乳业则以成人粉、小零食见长。奶山羊产业形成集群效应又避免同质竞争,同时带动了包材、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链的形成。 

  从“三产”文化旅游方面看,过去是传统媒介下单一的产品宣传,这两年富平开展“富平奶山羊中国健康行”活动,以企业搭台、政府站台的形式,每年走进100多座城市,产业和文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圣唐乳业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在李钢锋看来,更重要的是群众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遵循市场规律,科学化、规模化养殖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共识。同时,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一大批专业人才涌现而出,不仅有“土专家”,更有许多大学生回到家乡为奶山羊产业注入新活力。  

  “目前,富平是全国养殖规模最大、品质最优的关中奶山羊生产繁育基地,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从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到综合利用,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内,越来越多的富平老百姓发起了‘羊’财。”富平县畜牧局发展中心主任郭建航欣喜道,最近,富平奶山羊育种被列入国家育种计划,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下的数字化养殖,将把这个产业推向全新的发展阶段。  

  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看担当,端牢饭碗讲“面”情 

  俗语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富平县农耕历史悠久,拥有耕地107万亩,粮食种植是富平农民祖祖辈辈的坚守。多年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省小麦生产转型升级示范县”等每一项殊荣背后,都饱含着这个农业大县为粮食安全作出的担当。

  耕地和种子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关键,富平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富平县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兑现粮食种植各类补贴,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做好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设立了“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园”“小麦首席专家新品种试验示范田”,开展粮食新品种栽培、种植试验和推广应用,引领全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下,不少产业收益都十分可观,富平为何能守住“饭碗”?一位负责人“揭秘”,严守耕地红线,走“优质高效、绿色循环、项目推动、区域发展”的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道路,种粮食照样能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双赢。 

  “种植机械化是实现双赢的前提。”这是位于富平县吉顺祥家庭农场“农场主”张胜吉的见解。他的家庭农场共流转土地2600亩,农闲时却只有门卫、做饭师傅和维修工3名员工;农忙时也只雇佣司机一个工种,地里的活几乎都靠机械化完成。

  “村民把地流转出来,地有了照料,还多了一份收入,能腾出时间进城务工,又是一笔家庭收入。”张胜吉说,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于人于己都大有益处。  

  而在促进粮食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方面,富平本土加工企业“陕富面粉”和2015年成立的新秀企业“西瑞面粉”功不可没。 

  陕富面业产销量稳居西北第一,全国面粉加工前四强。其产品除了饺子粉、糕点粉、糖尿病人专用粉等面粉外,小麦胚芽粉、无糖麦胚饼干、手工空心挂面等300多个品类的高附加值产品更是凭实力坐拥市场。

  富平西瑞面粉有限公司是中国十佳粮油集团、陕西粮农集团的骨干企业,拥有国内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生产线,是一家集粮食收购、存储、加工、贸易为一体的面粉加工企业,日处理小麦能力800吨。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李稳牢介绍,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公司与富平8家粮食种植专业户和家庭农场签订协议,引导他们种植优质小麦品种并高于市场价格收购。与种植普通小麦比,仅去年一年,就为种植户累计增收1500万元以上。  

  据介绍,目前,富平县拥有各类粮食生产经营主体183家,粮食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小麦100万余吨,产值25亿元,粮食产业成为新兴崛起的致富产业。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及今年一些地方发生洪涝灾害的形势,端牢自己的饭碗,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进一步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市场活力,调动农民积极性,自觉承担起国家粮食安全责任,这就是富平讲‘面’情的内涵。”富平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景军荣说。 

  干“柿”业、发“羊”财、讲“面”情。群众有坚守、企业有引领、政府有服务,是这三大产业行稳致远的坚实保障。紧扣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富平,正在以产业兴旺之笔书写新的发展篇章。(渭南日报记者 崔晓怡)

编辑:王菲
“‘云上解码幸福中国’——外媒记者云参访”系列活动之西安国际推介日_fororder_871c824428f68095bda481ffe3c6a9e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