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千年再现秦代“百戏”
来源:西安晚报  |  2022-07-21 09:00:08

穿越两千年再现秦代“百戏”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721083041

  7月20日,修复后的“泡钉俑”和“仰卧俑”亮相。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明 摄

  秦始皇帝陵K9901陪葬坑出土陶俑的风格、特点与秦兵马俑截然不同,从已完成修复陶俑的表现形式、形象、动作等因素分析,这些陶俑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百戏俑。今年完成修复的4号俑和28号俑由于造型十分独特,暂被命名为“泡钉俑”和“仰卧俑”,备受社会关注。7月2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这两件百戏俑的最新研究成果。

  K9901陪葬坑出土百戏俑

  K99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陵园的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距离秦始皇帝陵封土约300米,是一座内有东西向三条过洞、两端分别有斜坡门道大东西向“凸”字形陪葬坑,总面积约800平方米。

  199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对其进行了首次抢救性试掘。2011年至2013年,为配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K9901陪葬坑展厅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K9901陪葬坑进行整体考古发掘。两次发掘共出土陶俑30余件,确定了陪葬坑的性质、内涵及建筑结构,并对出土各类遗迹、遗物进行了科学保护。

  从已修复的K9901陪葬坑出土陶俑姿态看,它们造型独特,其风格、特点与秦兵马俑截然不同,根据这批俑的表现形式、形象、动作等因素初步判断,这些陶俑正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百戏俑。

  “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竞技类的杂技项目就已经逐渐形成,至秦代,百戏已登上宫廷大雅之堂,成为秦宫廷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秦代工匠在塑造这批陶俑时,充分运用了塑、堆、捏、贴、刻、画等技法,使陶俑的体、量、形、神、色、质等艺术效果得以充分展现,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得以凸显。同时多种雕塑技法和彩绘工艺交叉运用,陶俑整体层次丰富,形象鲜明。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百戏俑的出土揭示了秦代陶俑的新类别,生动还原出了秦代多彩斑斓的生活风尚,使人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和了解秦代宫廷娱乐文化,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成功复原“泡钉俑”服饰

  K9901出土的4号俑上半身装饰有类似明清时期皇宫大门上的圆形泡钉,所以暂称其为“泡钉俑”。在已发掘出土的秦代陶俑中,4号俑是保留秦代艺术信息较多的一件艺术精品。其呈站立姿势,通高1.57米(不含头),双腿分离,略呈小弓步,身体稍微向侧面扭转,左臂上举,右臂搭手于胸前,双臂残缺。陶俑上身着衣,布满泡钉,泡钉间饰以太阳八角纹;下身着裳,绘有大量精美纹饰。整件陶俑通体彩绘,残存彩绘状态是目前已出土的百戏俑中最好的一件。

  据介绍,“泡钉俑”残存的彩绘图案集中上衣、领缘、袖缘和裤子腰带等部位,主要有三种图案:八角星纹、几何纹饰和云气纹。上衣为黑色的八角星纹,中间黄色连珠纹装饰,领缘、袖缘和腰带为几何纹饰,间或装饰有“草叶纹”。目前可观察到的色彩有白色、黑色、黄色和紫色。

  为还原“泡钉俑”的服饰原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了4号百戏俑彩绘纹饰的纺织品复原工作。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秦汉时期一般织有精美纹样的面料多为丝绸,且中原地区暂未有棉,麻织物上也鲜见有织造纹样。同时考虑百戏俑表演的特殊性,分析为丝绸面料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推测上衣主体为饰有八角星纹的丝绸织锦,因此采用提花机织造方式复原;领缘、袖缘和腰带推测为几何纹样的丝绸编织物,同样采用提花机织造方式复原;裤子推测是绢地刺绣的云气纹,使用平纹绢作为绣地,施以锁绣针法进行复原。这样就较为完整地向大家展示了4号百戏俑身着服饰的基本原貌。

  历时9个月修复28号陶俑

  28号陶俑发现于K9901陪葬坑第三过洞的东端,发掘时残破非常严重,由72块残片、12袋残渣组成,头部及双手缺失。将出土陶片初步拼对后发现,其与过去出土的陶俑姿态都不同,俑呈两膝着地,两脚收于臀下,两臂向后舒展的姿态,因此暂被命名为“仰卧俑”。

  这尊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难度也前所未有。修复工作第一步是依据陶俑形态制作支架,测量确定其关键支撑点,在修复现场制作和精准调节支架。文保人员称,“仰卧俑”上半身基本完整,下半身残破较严重,先对下半身小块陶片进行拼对,再进行上半身整体的拼对。陶俑的粘接剂选用环氧树脂,补全材料则选用了环氧胶和砖粉的混合材料,其颜色最为接近陶俑本色。

  由于俑上半身有一条贯穿至胸部下侧的裂缝,因此采用补全材料从内壁进行灌胶加固,缝隙很小无法灌胶的区域则用纱布和胶在陶俑内侧对缝隙进行加固。基本完成修复工作后,为了保证28号俑在放置时双脚等脆弱部位不起到实际支撑作用,修复人员将陶俑臀部下侧支撑点调高使双脚不受力,但又保证陶俑的整体姿态不变。历时9个月,最终28号俑修复完成后俑身通长154厘米,重101.4公斤。

  由于28号俑特殊的姿态,即便修复完成后也很难直接利用文物本身进行研究和展示、利用工作。为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对“仰卧俑”进行三维扫描建模,利用高精度表面三维扫描和纹理拍照技术,构建了文物表面和几何形态的高精度建模,使研究人员和公众可以通过浏览三维模型,深入观察28号俑的姿态和细节。

  杂技演员再现秦代“百戏”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在“仰卧俑”表面彩绘保护实施过程中,在陶俑腹部彩绘表面发现了三枚连续的指纹痕迹。残留手印尺寸约为3.8厘米,整体花纹反应较为完整,纹线清晰连贯,但反差不大。

  经过专业机构的指纹学专家对三枚指纹进行数据采集和特征标注,应用指纹学统计分析技术对三枚指纹进行系统的研判后发现,这三枚指纹与青少年指纹的特征高度相似,由此推断,在这尊陶俑上残留指纹的工匠应为青少年。

  “泡钉俑”“仰卧俑”相继“现身”后,也引起了人们对秦代“百戏”的浓厚兴趣。

  为了还原秦代“百戏”演出的情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特别邀请陕西省杂技艺术团的专业演员,通过对28号百戏俑的动作、姿态进行研究和模仿,编排了杂技节目。今年6月11日,陕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会场,杂技演员们进行了精彩的表演,让两千多年前的宫廷百戏再度展现在众人面前。

  “在对秦陵K9901出土4号俑、28号俑做好科技保护修复工作同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积极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和专业团体,开展文物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和活化工作,通过对秦俑彩绘的复原和现代纺织品的加工,展示了两千多年前秦代精美的服饰艺术;通过对秦人指纹的分析,让公众了解到秦代工匠的身份信息;通过对百戏俑姿态的分析,编排现代杂技节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工作都使得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利用成果更加贴近当代生活,让两千多年前秦人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够跨越时空与我们相遇。 庞乐

编辑:王菲
“‘云上解码幸福中国’——外媒记者云参访”系列活动之西安国际推介日_fororder_871c824428f68095bda481ffe3c6a9e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