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受骗岂能归因于“社会经验”

2017-10-16 16:11:25|来源:光明网|编辑:王菲|责编:董健雄

  当下,大学生群体被骗的新闻屡被爆出。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0.5%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或周围人在大学期间有过被骗的经历。大学生容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调查中,68.4%的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

  2016年的徐玉玉事件和2017年的李文星之死,掀开了中国大学生受骗乱象的冰山一角。其实,在各色社会新闻中,类似“贫困女大学生被骗3000元,不敢告诉家人痛不欲生”、“大学生扫‘误机费’二维码,近1.5万元被骗走”、“陌陌摇来‘高富帅’,7名女大学生被骗50余万”等新闻,屡见不鲜。

  自古以来受骗这件事,大概惟有三个原因可解释:一是傻善,二是心贪,三是技能太浅。有关大学生上当受骗的肇因,也可以沿用这个逻辑。就像调查结果显示的一样:“调查中,68.4%的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当事人多将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罪于上述第三种情形。

  道行不深、处事不慎,这个说法顺理成章。但这样的分析,似乎又失之偏颇。大学生也是学生,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其防骗的免疫力,取决于教育的质地,而不是“天然防护力”。换言之,学校的防骗教育不到位,才是大学生受骗的主因。

  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难免有套路。防骗教育的基本在于两个层面:一是告诉学生管制好自己的欲念。有些骗局,其实未必是“大学生专属”,即便是成年人或者世事洞明的长者,也有掉入圈套的概率。只要守住内心的自我律令,起码“中招”的概率会小很多。

  二是普及好常规骗局的应对技巧。比如电信诈骗、中介诈骗等,学校如果用正规课时来教授技巧,学生就会有起码的抵抗力、判断力,断不至于傻傻地跳进坑中。值得肯定的是,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短板问题。今年新学期伊始,防诈骗就成了郑州大学六千多名新生的“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第一套试卷”涉及治安、消防、反诈骗等综合知识。当然,如果这样的教育与考试能前移至高中阶段,青少年上当受骗的悲剧会少更多。

  经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但经验也未必需要事事躬亲才能习得。面对骗术的“转型升级”,天性良善自然无可原罪,社会经验更不是个筐,强化教育引导、提升防骗能力,大学生才不至于成为上当受骗的重灾区。(文 邓海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