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先修课

2017-10-25 14:10:52|来源:中国教育报|编辑:王菲|责编:董健雄

  近年来,我国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实现了快速发展,对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现有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中学和大学教育衔接问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问题、学有余力高中生的课程需求等问题。这些方面的探索,将促使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大学先修课的价值何在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和设置的丰富性方面,有可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

  一个好的高中课程体系,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浪费学生在中学期间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定要让他把自己的能力全部释放出来。我国高中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和选修I课程是统一的,选修II课程可以进行校本开发。这些课程往往无法满足学有余力的拔尖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诉求,即便是优质高中,也很难凭一校之力,开设一系列满足拔尖学生发展需求的高水平选修II课程。

  美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曾面临我们今天同样的问题。他们的解决思路就是创设了众所周知的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先修课程)。美国的AP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在育人、选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美国的这一经过时间检验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在深入研究美国AP课程基础上,清华附中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中国高中大学先修课(China Advanced Placement,以下简称CAP)概念,初步设计了CAP课程体系,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多所学校推广,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高中大学先修课——专门为学有余力的高中生量身定制的一类介于高中与大学之间的选修课程。

  在我看来,CAP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可满足优秀高中生志趣发展的需求。高中教育承担着学生实现自我认同、自我认识个性特长和初步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的任务。在这个阶段,丰富多彩的课程可为学生认识自己的志趣、潜力和特长提供选择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选修此类课程,加深自我认知,更早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

  其二,可满足优秀高中生能力发展的需求。高中阶段学生的差异已逐渐显现,但是学生学习的课程基本上却是“整齐划一”的。这好比举杠铃,一个标准重量的杠铃,全国的学生都去举,有些学生根本举不动,还在拼命举;有些学生则能轻松地举起来,也在不停举,结果造成后进学生跟不上,程度高的学生又吃不饱。我们需要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其三,可进一步完善现行的高中课程体系。组织高中和大学里对拔尖学生培养富有经验的学者、教师开发大学先修课程,为高中提供高水平的选修II课程,可以弥补现有高中课程体系在层次性上的缺陷,完善了中学阶段拔尖人才的培养体系,能让学生尽早了解某一学科的本质、思维方法及该学科最前沿性的知识,引发其对某一个学科产生兴趣,促进其学科素养的养成。

  其四,可为大学自主选拔人才提供重要参考。高中拔尖学生在进入一流大学之前,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研究能力素养方面的发展严重不足,许多学生都在进行着重复性的简单训练,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另外,一流大学在选拔招生时过度依赖考试分数,缺乏更有教育价值的人才选拔依据。CAP使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有机会学习接近大学水平的课程,其学习情况也可以作为一流大学自主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

  CAP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哪

  中国大学先修课虽是借鉴美国AP课程的建设思路而来,但是与AP相比,CAP应该立足于中国的教育实际,进行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独特设计。

  从课程定位上来说,CAP课程不是大学课程的直接下放,而是专门为学有余力的高中生量身定制的一类介于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类课程,应该在充分了解国内高中生认知特点和知识起点的基础上,邀请大学教授和中学教师共同研发,而不能简单地将大学课程移植到中学,通过一味地求深求难来提高教育质量。CAP与现有高中课程体系应该既保持相对独立,又有创新融合。

  从课程类型上来说,特别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CAP课程的规划不仅应该包括学术志趣类课程,还应包括素质拓展、专业导论等类型的课程。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应试压力减轻,全面素质发展的空间增大;科目之间选择权增大,但科目选定后变更代价大,进入大学后转专业变得更加困难;学生的专业意识加强,但专业选择的压力变大。所以,CAP课程应该规划一些通识类诸如素质拓展类和专业导论类课程,其中素质拓展类和专业导论类课程是美国AP课程不具备的。通过这些课程可以满足优秀高中生志趣和能力发展的需求,同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服务于学生对大学及报考专业了解的需求。

  从教学实施模式来说,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可通过线下、线上(慕课)、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教学工作。慕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得到了延伸。基于慕课开发的大学先修课(即MOOCAP)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环境。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巨大,学校可根据自身师资力量情况,通过线下、线上(慕课)、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灵活开展CAP教学工作。

  CAP建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要让好的初衷得到好的结果,避免走入误区,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要明白课程定位,不能盲目扩大范围。CAP课程是针对那些“吃不饱”——学有余力、学有志趣、学有专长的拔尖学生而开设的,不是针对所有学生。这部分学生只占少数,他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平台,用课程作支持,可提高其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为学生进入大学做好衔接。当学校提供的课程能匹配他们的学习需求时,他们身上过剩的能量得到激发,而不是无处施展,这就不存在增加学习负担的问题。如果不顾CAP课程定位,盲目扩大到全体学生,就会给多数学生增加学业负担,适得其反。

  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避免盲目建设。开设CAP的学校应建立CAP学术委员会,立足于中国的教育实际,由学术委员会的专家提供专业指导,构建课程体系的框架,并邀请各学科的专家制定相应学科的课程大纲,还要制定规范合理的课程研发申请流程,根据实际需求的紧要程度,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切不可为了快速推进,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盲目建设。

  再其次,要大学与中学携手探索,避免大学或中学单方建设。既然CAP课程是大学与中学衔接类课程,就需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起点,单纯由大学教师进行课程研发,容易导致中学生学起来吃力、跟不上;如果只是中学教师进行研发,课程的学术性又难以保障,所以必须由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研发,才能保障课程的学术性和衔接性。只有大学和中学共同参与课程建设,才能实现二者对人才的协同培养,真正落实贯通教育的理念。

  最后,不能操之过急,要避免只看结果利用而忽略育人价值。CAP目前尚处在潜心建设、重在探索的阶段,各方更应该把CAP的课程建设以及它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作为关注的重点,待时机成熟后再探索在高校招生录取、人才选拔方面的参考作用。我们应该为CAP的成长及其体系的成熟提供空间,而不应该操之过急。

  (作者 王殿军 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

  链接

  清华附中的大学先修课

  清华附中一直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曾经开办了教育部全国理科实验班和“一条龙”实验班等大中衔接的班型。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参考AP课程设计思路,清华附中首次提出了CAP的概念,并于2010年3月建立相关研发团队。2014年4月,由王殿军校长负责的“中国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获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批准成为该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学校立足课题,依托中国教育学会和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CAP的线下与线上(慕课)的试点工作。

  清华附中倡导建立了中国大学先修课学术委员会,由各学科分委员会专家制定相应学科的课程大纲,规划了学术志趣、素质拓展、专业导论三类课程。目前已开发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力学)、物理(电磁学)、微观经济学、通用学术英语、文学写作、大学化学、普通生物学10门先修课程,并出版了相关教材。

  2014年4月开始,清华附中联合中国教育学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近100所知名高中作为试点学校,并组织大学和中学教师进一步开发课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0余所优质中学共同参与CAP线上和线下的建设。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已完成CAP的学分认定工作。约20万人在线上学习了CAP,已有超过1万名学生参加了线下考试。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