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扶贫 收获美丽与富裕

2018-01-11 15:36:48|来源:陕西日报|编辑:李妍|责编:董建雄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兴平马嵬驿带来大量游客。(孙辉 摄)

  

  柞水朱家湾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孙辉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怎样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陕西旅游扶贫的生动实践给出了答案:发展旅游,利用各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采取发展乡村旅游、旅游带动就业、旅游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当地脱贫致富,让美丽乡村成为不冒烟的“工厂”,让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成为脱贫致富的“钱袋子”,让一个个旅游项目成为百姓致富的“金饭碗”。 

  旅游扶贫,陕西一直在路上。近年来,陕西旅游系统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将旅游扶贫纳入全省旅游工作统一部署,以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为抓手,持续推动“六个一批”,实施“八大行动”,推动“万企万村”工程,有力助推了全省脱贫攻坚。旅游扶贫,正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为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蹚出一条新路。

  2017年,陕西全省接待游客5.2亿人次,同比增长16.41%;旅游总收入4813.59亿元,同比增长26.23%。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2亿人次,旅游收入275.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4万人;全年惠及贫困人口达到7.56万人。

  1、《陕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贫行动计划》出炉

  2017年,陕西省成立了全省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陕西省旅游扶贫考核办法》,召开了全省旅游扶贫工作会,对旅游扶贫工作进行布置安排。将旅游扶贫成效纳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考核指标,制定考核办法并扎实推进。

  陕西省旅游发展委联合发改委、扶贫办等11个部门共同制定下发了《陕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贫行动计划》,出台《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计划》,指导各市出台配套政策;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意见》,指导各地抓好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编制,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系统性。

  2、加大投入支持贫困地区项目建设

  按照“把景区打造成扶贫基地、把旅游项目变成扶贫开发区、把乡村旅游点建成精准扶贫点、把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的思路,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形成了旅游扶贫合力。支持贫困地区完善旅游设施道路、星级厕所、停车场、旅游标志等旅游基础服务建设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省旅游发展委去年共投入4800万元,支持56个贫困县71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支持贫困地区开展A级景区创建,2017年全省成功创建4A级景区9个,56个贫困县A级旅游景区达到131家。靖边龙洲丹霞地貌景区、靖边统万城、米脂杨家沟、横山波罗古堡、清涧太极湾、府谷莲花辿等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华阳、紫柏山、青木川、熊猫谷等创建高A级景区工作加快推进。南郑黎坪、留坝紫柏山、汉滨瀛湖、陇县关山牧场、铜川照金香山、延川梁家河等成为热门景区景点,形成了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地群众的良好局面。游客的大量进入,不仅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也将都市文明以及环保、和谐、共享等理念带到贫困地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加大乡村旅游点建设。发挥乡村旅游带动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创建旅游特色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鼓励和引导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开发,2017年全省共创建旅游特色名镇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9个。

  3、加大旅游扶贫培训力度 持续推动“万企万村”帮扶

  扶贫先扶智,陕西省旅游发展委去年投入150万元支持汉中、安康、商洛开展扶贫培训,全年累计培训超过2万人次。在留坝、永寿、宜川分别组织“两联一包”旅游扶贫和全域旅游专题培训,累计培训超过500人。联合乡村旅游知名电商平台村游网,在11市开展民宿公益培训,累计培训超过2000人次。组织80名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干部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班,组织深度贫困地区一线干部参加国家旅游局“双创”培训等,帮助其进一步拓宽思路,增长知识才干,为持续推动旅游扶贫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陕西省旅游发展委还联合陕西省旅游协会等5大协会,向全省涉旅企业发出倡议,动员全省涉旅企业,采取提供工作岗位、签订土特产收购合同、输送游客等形式,对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结对帮扶。积极与帮扶企业建立联系,做好政策宣传和服务保障工作。对于旅游扶贫成效好的单位和个人,优先安排项目支持,优先推荐先进评选,在A级景区、旅游特色名镇、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激发企业参与帮扶的积极性。

  4、多渠道全方位开展贫困地区旅游宣传

  陕西省将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纳入各类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积极组织扶贫片区旅游景区、旅游企业进行旅游促销宣传,提升旅游市场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游客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旅游观光,带动贫困地区增收。

  去年陕西省旅游发展委依托农高会、村游网等平台,加大对我省扶贫片区的乡村旅游线路、示范村、特色农庄的宣传力度,提高了贫困县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结合沿黄观光路的开通,建设黄河旅游带专题网站,集中推介沿黄旅游资源,吸引社会各界旅游观光、投资兴业。编印《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宣传推介手册》,探索“互联网+乡村旅游+脱贫”模式,大力宣传旅游扶贫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支持旅游扶贫的良好氛围。在杨凌农高会期间,省旅游发展委围绕“旅游让农民更富裕”主题举办了陕西乡村旅游展、陕西旅游扶贫高峰论坛,与现场群众面对面分享旅游扶贫经验。

  5、依托资源优势 探索旅游扶贫新路

  通过多年的乡村旅游发展,我省涌现出一批旅游扶贫的典型,起到良好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留坝县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把发展全域旅游与扶贫相结合,探索旅游精准扶贫方式,通过旅游景区安置就业、旅游服务创业就业、旅游商品生产就业、扶贫社带领就业等多种途径,充分调动企业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让全县70%以上的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所获得收入占贫困户年收入的76%。

  宁陕县扎实推进旅游扶贫工程,探索出一条彰显特色资源优势、实施旅游产业助推县域扶贫之路,在秦巴山区产生了示范效应。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断穷根”的思路,制定《旅游助推县域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用地保障政策、金融信贷政策、对口帮扶政策等,形成了全域开发、社区性开发、股份制开发、景区依托型开发等一批旅游扶贫经验。

  宝鸡市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扶贫搭建桥梁;通过景区带动,让贫困户成为旅游直接从业者;通过产业融合,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提供者;通过扶贫扶志,让贫困户成为自信自立创业者。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开发了旅游资源,让西山从最贫困地区一跃成为宝鸡最具发展潜力与前景的旅游胜地。支持兴办农家乐100余户,带动就业人员13000人。景区从事建设、保洁、安保、服务人员2000人,将涉及的5镇10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8万元。2017年7月10日,李克强总理来到秦岭深处的宝鸡西部山区坪头镇大湾河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对宝鸡市陈仓区在西部贫困山区实施的“生态+旅游+扶贫”战略予以充分肯定。

  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三彩阁”农家乐业主王三翠,依托“三彩阁”农家乐带动“巴山样子·杨家院子”乡村旅游品牌发展,企业常年雇员近40人,与附近50余户贫困户签订产销协议,带动签约贫困户人均增收2100余元。投资500万元注册成立了岚皋县嘉瑞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100余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余户。王三翠个人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能人带户示范项目、陕西省劳动模范、安康市首届十大杰出创业女性等荣誉。

  咸阳云集生态园将景区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探索实践“公司+农户”的旅游扶贫模式,将公司60%以上的就业岗位提供给周边村镇的贫困户,季节性雇用当地农民临时工达1500余人次,与100余户上规模的贫困户签订柿子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格30%以上的优惠价格收购。美食街(一期)对贫困户实行两年免租及提前入驻免半年管理费的优惠政策,近20家贫困户入驻创业,解决了80多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每年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间接解决群众就业400人左右。2016年景区与永寿县政府共同启动了“携手共建靓丽甘井政企扶贫工程”,计划到2020年实现甘井镇9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佳县坑镇赤牛坬,依托陕北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实现整村脱贫并带动周边村镇的乡村旅游发展,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荣誉。

  6、2018 陕西旅游扶贫再出发

  新年伊始,陕西省旅游发展委主任高中印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2018年全省旅游扶贫工作总体思路时说,陕西省旅游发展委将围绕推动《陕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贫行动计划》落实,一手抓政策完善,增强针对性、精准性;一手抓结对帮扶,行业出亮点、出示范经验。安排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时,将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脱贫攻坚期内,每年为每个深度贫困县安排1—2个项目;对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培训的范围也将从陕南三市扩大到全省。持续推动“六个一批”,通过项目开发、景区建设、开办农家乐以及土特产销售等方式,支持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继续加大对旅游扶贫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旅游扶贫的良好氛围。着力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和收入双提高、产业和生态双促进、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增强贫困地区和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加大景区开发力度和乡村旅游升级为抓手,不断创新旅游扶贫方式,为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旅游扶贫的力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