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农民节主会场 重温农耕文化 看新农民的新生活

2018-02-27 10:37:18|来源:西安晚报|编辑:李妍|责编:董健雄

  

  首届农民节分会场,高陵场畔游人如织。记者 窦翊明 摄

  首届西安市农民节举办在即,作为主会场的高陵区通远街道办何村有哪般“神通”?为何会被选为主会场?2月26日,记者前往何村进行探访。当天,该村公共服务中心门前的广场上,各种准备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据了解,这里将成为农民节期间“十佳农民”的颁奖现场。

  “美丽乡村”由概念变为现实

  鳞次栉比的小洋楼、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家家户户门前的小花园…… 现在,何村农民的生活让很多城里人都羡慕不已。 住在宽敞干净的新农村社区自不必说,开着小汽车务农也已司空见惯,没有“水泥”森林、不见“十面霾伏”,在这里,“美丽乡村”已经由概念变成现实。

  新型农民引领新颖生活,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西安实践”,是新常态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见证和背书。

  66岁的何村村民马明因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导致一只胳膊落下了残疾。然而记者在他的家中看到,不仅彩电、空调、饮水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水晶吊灯、条纹电视墙等元素点缀下的房屋装修风格也特别时尚大气。

  马明一边给绿萝浇着水一边说:“家里有两层,总面积204平方米。通了地暖,比过去烧炉子方便多了,旱厕也早改成了水厕,不仅干净卫生,还没有臭味,生活质量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农民节选在我们这里办,就能说明我们村的条件比过去好太多啦!”

  记者了解到,何村村民由过去居住的土坯房集体搬进了统一规划的二层“小洋楼”,通过房屋置换,大多数人没有掏钱就住进了新居。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房屋规划中,均有车库。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何村的村民由于早先发展大棚蔬菜,收入早已翻了几番,私家车对他们而言,已是稀松平常。

  此外,村庄环境的提升也让村民的生活品质上了一个新台阶。记者了解到,在何村,农村污水处理“接轨”城市,村里建设了地下排污管网,彻底改变了村庄污水乱排放的问题。

  “产业做强了,手头宽裕了,村子美丽了。”这是何村村民感受最深刻的三件事,作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一件件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升的实事在这里逐步实现。

  产业发展让村民收入打了“翻身仗”

  说起农民节主会场为何“落户”何村,何村党支部书记史安民显得十分自信。“如果你到何村走一遭,答案就会一目了然。” 史安民告诉记者,过去人们提起何村,就是一个字“穷”!“别说那会儿没有农民节,就是有这么好的机遇砸到何村人头上,我们都没有能力承办。”

  到了1992年,何村在全市率先发展大棚蔬菜,村子里有了主导产业,村民收入才打了“翻身仗”。 “2000年左右,我们村已经实现了大棚设施蔬菜全村覆盖,村民们依靠大棚菜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何村也被誉为‘中国大棚第一村’。产业发展推动了村子各项事业大步朝前走,可以说,是现代化大棚产业,成为何村发展的基础,也成为何村当选农民节主会场最重要的原因。”史安民说。

  “其次,我觉得是何村的卫生环境好。”史安民说,“就拿厕所革命这方面来说,几年前,何村村民陆续搬到了新农村,整村规划建设了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楼,家家户户用上了封闭式水厕,彻底告别了农村旱厕。”

  同时,史安民以垃圾分类举例,2016年底,村党支部远赴浙江金华参观考察农村垃圾分类,回来后村党委会说干就干,2017年4月何村农村垃圾分类项目正式启动,何村社区环境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环境更加优美。2017年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曾经人们印象中农村脏乱差的景象在何村再也看不见了。

  “第三个理由,我把它总结为何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据史安民介绍,目前全村建成住宅466套,社区配套有公共服务中心、健身广场、幼儿园、学校、商业、污水处理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集居住、教育、医疗等服务于一体,实现就地城镇化。新社区的建设,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和条件,也为宅基地制度改革总结出了宝贵经验。2014年何村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最美乡村,2015年又被省政府命名为“2015年度省级生态村”。如此“硬件”条件,首届农民节主会场“落户”何村自然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体验农耕乐趣 回顾历史演变

  在主会场何村看完新农村、新农人后,附近还有一个地方是游客参加农民节期间不能错过的,那就是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作为农民节的一个展示区,园内展示着农耕历史变迁的缩影,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农民节,这里也已挂上彩灯,装饰彩树,为农民节营造氛围。据了解,这里以农耕民俗文化为主题,分为农耕体验区、博物馆集群、人民公社大食堂等多个区块,集中展示由古至今的农耕文化和农民生活。

  一进场畔大门,这里俨然一个传统的关中集市,身处其中仿佛将历史画面定格在清末民国时期,油坊、磨坊、酱醋坊、茶炉子样样不缺,关中大烩菜、陕西蒸碗、蓼花糖等陕西特色小吃琳琅满目。

  “常年一身黑穿戴”“二梁上面堆干柴”“皮袄不穿披起来”……记者在展示区的墙面上看到,不仅有反映过去人们生活的农民画,还有《关中百怪》的小故事。道路两侧的土墙上爬满了玉米、谷穗和辣椒,由于农民节在即,这里还悬挂起了大红灯笼,平添了几分喜气。

  在农事体验区,犁地、剥玉米、磨面、纺纱、扛粮食等项目分门别类,集中在一起,供游人参与体验农事活动,也让带孩子来游玩的家长趁机寓教于乐。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父亲正带着8岁的女儿用传统工具犁地,父亲扮演黄牛在前面拉犁,女儿在后面用力把犁向前推。“你推得动吗?”父亲问小姑娘时,她回答:“推不动,好累呀!”父亲趁机说道:“过去农民种地就是这样的,非常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

  最令人意外的是场畔内的博物馆,走进展区,这里不同于一般博物馆的沉闷,分为9个展区,从农史到近代农耕;从农田灌溉到粮油加工;从马家窑彩陶文化到民俗七十二行;麦子的碾场、扬场、抢场、晾晒;农耕方式从人力、畜力到机械的转变;全面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农耕时期农具、农民生活的演变史。其中,民俗七十二行还还原了过去以经营传统民俗手工业作坊为主的画面,当铺、盐铺、油坊、绸缎庄、镖局……给人们一种身临传统农耕时期的生活感受。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