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场科技盛会的诞生

2018-06-20 10:34:48|来源:三秦都市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时值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举行之际,梳理历届学术盛会举办情况,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学术盛会在整合学术资源、获取前沿科技信息、维护良好学术氛围、激发创新创造等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探索,并可借此一同回顾这一学术团体在紧扣中国发展机遇,迎接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重大挑战中,如何知难而进,勇攀高峰,为我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是怎么来的

  20世纪末期,科技发展进入了日新月异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更是充满了对科学技术的渴望,一系列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等迫切需要解决。这就要求自然科学家、技术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必须联手共同解决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面临的诸多问题。  

  作为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中国科协有使命推动社会和经济资源,科技与学术资源的整合,而组织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大规模的学术年会,集中展示我国各学科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正是科技发展的助推力量。   

  年会的形式有利于内部学术资源的整合,获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信息,繁荣科技事业,发展第一生产力,提倡先进文化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知难而进,勇攀高峰,把我国充满活力的科技事业推向21世纪。

  在借鉴美国科促会年会等国外学术团体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中国科协五届四次常委会议决定建立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定位为“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名称为“中国科协xxxx年学术年会”,从此年会正式诞生。     

  首届学术年会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全程组织,举办地政府协助。首届年会结束后,数个省、市科协竞相争办下一届学术年会。2000年底中国科协制定了年会申报的具体办法,明确规定年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申办,由中国科协和举办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每年举办一次。   

  由学术年会转变为综合性年会   

  自2002年开始,年会组织工作在中国科协和举办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2005年,年会实施“大联合,大协作”的组织模式,开始制定总体工作方案,划分工作职责,会务工作主要委托举办地政府和科协完成,并成立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若干专业委员会以及年会办公室,年会的组织机构更加健全。  

  年会规模一般控制在6000人左右,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3人以上、国家相关部委和申办地省市主要领导10余人、两院院士120人左右、港澳台专家20余人、中国科协常委100余人、科技工作者代表5000人左右。    

  科协年会,已远远超出一个学术理论研讨会的范畴,一个地方获得举办权,并非易事。以第十一届科协年会的举办为例,除重庆外,当时还有香港、江苏、福建提出了申请。程序如同申奥,这是各地对科协年会申办严格的评价。每个申办省市要进行10分钟的申请陈述,然后由全体常委投票,票多者胜出。  

  近年来各地争相举办,原因有两点:一是年会可让誉为“中国智囊团”的更多院士了解当地实情,对每个举办城市都是难得的展示机会,为今后寻求中央更多政策支持打下基础;二是大量院士会集后,提出的建议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无论是宏观还是具体产业,都有重大作用。  

  新时期中国科协新的工作定位,给中国科协的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中国科协的重要品牌活动,年会是落实中国科协职责的重要舞台,仅仅包含学术交流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必须拓展新的内涵,增加科学普及、为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重点内容,使中国科协的“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在年会的平台上得到全面地贯彻、落实。   

  2006年,经中国科协六届十七次常委会审议,年会定位调整为“大科普、综合交叉性、为举办地服务”,并把年会名称改为“xxxx中国科协年会”,由学术年会转变为综合性年会,实现了年会的第一次转型;2008年,年会定位又作了进一步的调整,由“综合交叉”改为“学科交叉”,并经2008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协七届七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中国科协年会开始以届次命名,充分体现了年会的学术内涵和价值,进一步彰显了年会的长期性、连续性,使年会的学术属性更加鲜明,品牌意识更加强烈,展示出年会活动的勃勃生机。   

  科技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年会定位的确立,为年会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搭建了展示和服务的舞台,在更高的层面上彰显了学术的人文内涵和科学的终极价值。  

  历史的事实表明,科学突破往往产生在各学科领域的边缘地带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学科交叉集分化与综合于一体。年会的学科交叉是指主要围绕“学科际”或“跨学科”的重大科学选题,发挥年会学术交流平台的优势和特点,组织科技工作者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和交流,促进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和革命性的变化,促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复杂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为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大科普”的“大”,主要是表明年会科普活动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活动的规模较大,活动项目多、覆盖范围广、参与人员多;活动的密集度和强度较大,时间短、节奏快、内容丰富;活动内容的层次相对较高,主要以两院院士和一线专家直接面向公众做科普为主。   

  科技只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所用,紧密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显示其应有的价值,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为举办地服务是指利用年会专家云集、多学科汇聚和良好的活动氛围,充分发挥年会专家资源、多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围绕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性、紧迫性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专题论坛、座谈活动等,为举办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同时,组织全国的科研机构和科技团体,与地方相应的科研机构和团体对接,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促进举办地的科技进步。中国科学报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