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城市群体发展新路途

2018-07-14 18:16:2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李妍|责编:陈梦楠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罗赟鹏):7月10日—16日,“西咸新区杯·第二届新型城镇化国际名校辩论邀请赛”在西安交通大学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知名大学的24支参赛队伍聚集古都西安,围绕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题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比赛采用“奥瑞冈”赛制,选取在中国现阶段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实际社会问题作为辩论赛题,让参与比赛的青年辩手们从宏观视角出发,多方面探讨和阐释这些与社会公众生活、生存密切相关的时代话题。其中“京津冀城市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什么,优化规模结构还是空间结构?”这一辩题就是紧扣当下中国京津冀地区发展模式和现阶段显现的问题,以实情为题,让青年辩手通过传统辩论赛的形式,对此做以深刻思考和分析。

  作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性辩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被纳入国家实现城市群体整体发展的宏观规划中,探讨京津冀三地之间协调发展,也是为中国其他城市群体实现稳步发展探索路线和途径。

地缘、人缘相近是城市协同发展基石

  京津冀大地坐落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重要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当前该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后,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群体优化的思考进入公众视野,京津冀作为一个城市群体有机发展成为国家进行规划布局一个重要方面。

  众多专家学者认为,京津冀城市能够协同发展是因地区存在地缘和人缘上的天然亲近,有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所以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基于地缘、人缘上的天然因素,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实现的基石,三地协同化发展将加速推进该地区产业升级转型,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也为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示范。

合理优化规模与空间结构 促进城市协同发展

  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辩题,优化规模结构还是空间结构似乎成为双方辩手据理力争的辩驳之点,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京津冀协同发展到底该遵循何种发展模式,也是当下中国在探索城市群体整体发展中所思考和研究的。

  就理论而言,城市规模结构是各级不同规模的城市在一地域中的分布、组合状况;城市空间结构这一概念更偏向于城市地域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它由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和分布构成。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解决京津冀地区“产业同购”“重复建设”等资源低效配制问题,促进要素流通,由粗放城市发展向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优化城市规模则更加有利于城市各种资源和要素的集约式分配和高效率利用。

  当然,城市协同发展就是为了缩小城市发展差距,大城市通过产业升级和转移,促进中小城镇实现加速发展,这中间就涉及到规模和空间的布局问题。合理的划分城市规模和空间,可以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加快破解双城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产业升级和合理迁移,从而促使区域发展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联动发展。

  但是有学者表示,从现状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的构造并不合理,总体发展并不平衡。根据2014年的统计,京津冀各等级的城市数量为1:1:2:8:21:37:78。虽然已经形成了七个层次的城市群,如1个核心城市、1个次核心城市和7~8个一般市县,但中间却缺乏足够的小城市做依托。同时,北京因为资源集中,人口密集,虹吸效益取代了首位效应,核心城市大城市病严重,小城市缺乏成长资源,城市群之间存在着发展差距。

  事实上,在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京津冀三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

  而在后续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更进一步,也为全国其他城市群体的发展提供有效经验和模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