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秀美的延安(新时代之光)

2018-07-16 14:47:07|来源:人民网|编辑:李妍|责编:赵滢溪

  无数的文人赞美过延安,都有着极充分的理由。

  今年4月间,我来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习。除上大课外,学校还给我们安排了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课程。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到吴起、赴保安、看枣园,我们登宝塔山、观清凉山、游凤凰山、走杨家岭,我们盘桓桥儿沟、瞻仰“四·八”烈士陵园,再奔梁家河……

  一路走来一路看,一路看来一路想,边看边想,那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延安的热爱和崇敬油然而生。徜徉在延水之滨,环视身边并非通衢大道,甚至还颇有些局促的延安城,我不由得感慨万端:延安,你虽然没有滨海城市的秀丽景色而只有浅浅的延河,虽然没有枢纽都市的磅礴气势而只有长长的沟壑,虽然没有繁华特区的五彩斑斓而只有厚重的底色,但是,你真的是一个无比伟大而传奇的城市。在我的眼里,延安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延安是庄严的,也是鲜活的;延安是沉稳的,也是昂扬的;延安是华美的,也是朴实的。在我泱泱文明古国五千年浩渺宏大的历史和地理坐标系中,延安注定有着自己璀璨夺目的位置。

  地质学家考证,今天苍凉雄浑的黄土高原,在一亿多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随着地质运动、地壳抬升,它从茫茫大海中渐渐隆起,又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变,终于成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梁塬逶迤的辽阔高原。远古时期,这里也曾雨水充沛、湖泊密布、草木繁茂。在汉武帝时代,为强边固防,抵抗匈奴入侵,西汉王朝曾大量移民和屯戍上郡、高奴(今延安、榆林一带)。东汉名将虞诩在他著名的《请复三郡疏》中,对上郡曾有“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描述,足见斯时此地的繁荣和富庶。然而,再后来,单调苍凉的黄色成为这片土地的主色,边地的荒僻、闭塞的交通、落后的生产,特别是频仍的战乱……千百年间,除了边关战事、烽火连绵,这片曾经被叫做西河、上郡、延州、肤施的土地,只剩下荒凉和贫瘠。

  延安是红色的。从1935年10月,一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却高举红旗、精神抖擞的队伍到达吴起,红色就成了延安的主色调。火热的激情、火红的党旗、火红的延安、火红的年代……这是红色延安给世界的印象。在那个时期,它被称作“中国的红都”。延安的小米延河的水,养育了中国共产党人和来自全国的千千万万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地,也是党带领人民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地,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中国人民抗战和中国革命十三年,从这里东渡黄河,走到西柏坡、走进北京城。无数的作家、诗人、音乐家赞美过延安,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著名鲁艺女作家莫耶那深沉、浑厚的《延安颂》中,领略“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的豪迈激情,仍然能够从著名诗人贺敬之离开延安十年后抒写的那一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中,体味“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深情眷念,仍然能够从当年风靡一时的歌曲《回延安》的壮美旋律中,感受到“曾记得延水河边饮战马,宝塔山下把兵练;曾记得军号阵阵上征途,东渡黄河把敌歼”的壮怀激烈……红色的延安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延安,给民族以希望的延安,团结胜利的延安。

  而今天的延安,是一种漫山遍野的绿色,一种迸发着勃然生机和活力的绿色,一种把黄土深深地掩埋在身躯下的绿色,一种让宝塔山更显峻伟、让延河水更显妩媚的绿色。

  4月初的陕北,山河初绿。从机场一出来,我们就能看到远山已经被绿色点染,近处的街道两侧挺拔的白杨和婀娜的杨柳已经生机盎然。更让我惊奇的是,大巴车途经市区,透过车窗我远眺宝塔山,竟看到那座雄立的宝塔四周早已被蓬勃的绿色拥抱和环绕,葱绿的植被一直延伸到塔后的峰顶……我看过这座“名山”的历史照片,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记者登上过此山,那时,用“荒山秃岭”来形容它,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而如今,仅仅二十几年,为何就发生了如此巨变?我当然知道,从自然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总体规律来看,这不会是大自然的恩赐,而只能是勤劳而又智慧的延安人民的杰作。

  在延安的日子里,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走访了市领导,请教过市委宣传部、市林业、国土、环保、气象等部门的专家,终于找到了延安变绿的答案。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自古就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增加,长期屯垦种植,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延安总国土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竟接近百分之八十。每当雨季来临,山洪暴发,地表泥沙被卷入滔滔洪水之中,呼啸着带入黄河,年入黄泥沙量高达两亿多吨。特别是春、秋两季,沙尘暴频发,弥漫于天地之间,遮天蔽日,令人窒息。大面积的广种薄收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怪圈。

  1997年8月,根据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指示精神,延安吹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号角。在国家还没有出台明确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延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试点。位于延安西北部山区的吴起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县。很快初见成效,逐渐变绿的荒山让吴起人看到了希望。不久,中央领导同志到延安考察,高度评价了延安“退耕还林”的经验,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勉励延安人要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从此,延安人民以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在这片红色圣地上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短期内实现“生态修复”的成功范本。

  延安人民是智慧的,又是坚忍的。在二十年的时间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采用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与巩固同步、全面封山禁牧、退耕面积逐年递增、调整林分结构、层层夯实责任等多种方法,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到2017年底,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超千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已接近百分之五十,入黄河泥沙量逐年下降,2017年仅为三千万吨。是原来的八分之一不到。绿色地毯铺就延安大地,使黄河水质明显由浊变清,天下闻名的壶口瀑布每年竟有两个月出现“清流飞瀑”的奇观。2013年7月,延安遭受百年不遇持续多轮强降雨的袭击,总降水量为往年同期降水量的五倍,其中延川县7月累计降水达六百多毫米,超过正常年份年降水量的总和。此次特大洪灾,如果发生在退耕还林之前,后果不堪设想。然而由于植被的大面积增加,涵养水源能力显著增强,洪灾发生时,境内主要河流的最大洪峰流量均不到警戒流量的三分之一。

  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缩影,终于出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采访座谈会上,一位专业部门的同志让我看他手机上从遥感卫星下载的图像,绿色植被覆盖下的延安区域颜色明显变绿变深,清晰地映入在几百公里外的太空运行的卫星的镜头,形成了一幅与延安地界轮廓相一致的绿色版图,那是对延安绿化成就最直观也最有说服力的注脚。

  1969年1月,年仅十五岁的北京知青习近平来到延安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和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深情,他带领着乡亲们和知青战友打淤地坝、造知青林,改天换地。手上磨出了满手的血泡,地头洒下了大把大把的汗水。岁月如梭,当年打下的淤泥坝上,如今一行行笔直的树苗茁壮成长,在神车沟、麻花沟栽下的小树苗,今天已繁衍成一片茂密葱茏的树林,知青窑洞门前的白杨也已长成参天大树。2015年春节前夕,又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习近平总书记,看到的是当年光秃秃的坡上梁下都种上了树,连片的苹果林覆盖塬上,村民们也因此收入大增。梁家河人民正在以实际行动,实现总书记“把村子建得越来越美丽”的殷切期望。

  黄色是沙漠、戈壁的颜色,隐喻着荒凉和凋敝;红色代表着旗帜,是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的;而绿色则是生命与和平的象征,是春天的秧苗、夏日的莲荷和郁郁葱葱的原野的基色。七十多年前的延安,是红旗漫卷的延安;而今日延安,是绿波荡漾、山川秀美的延安。

  阳光明媚的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再次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庄严号召:“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历史的长河中,七十多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今天,勤劳的延安人民富了,悠久的古城绿了,潺潺东流的延河水清了,雄浑的黄土高原更壮美了。延安人民有足够的自豪告慰老一辈革命家,走进新时代的延安人民,已经走出一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