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棚第一村” 高陵何村的蝶变之路

2018-09-26 09:34:22|来源:西安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宽敞干净的新农村社区何村

  道路干净整洁、白墙黑瓦小洋楼爬满绿植,村景如画;日光温室大棚里孕育着各种各样的果蔬,产业兴旺……在这里,农民成为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近日,记者来到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带您了解“中国大棚第一村”的巨变。

  住房改善 破旧房变身小洋楼 村民的日子比蜜还甜

  何村村民的小洋楼

  鳞次栉比的小洋楼、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家家户户门前的小花园……现在,何村农民的生活让很多城里人都羡慕不已。住在宽敞干净的新农村社区自不必说,开着小汽车务农也已司空见惯,何村已然是我市乃至陕西省“美丽乡村”的代表之一。

  何村启动新社区项目以来,建成集居住、教育、医疗等服务于一体的就地城镇化标准模式,400多户村民住进了小洋楼。何村很美,美得让城里人羡慕。2018年初何村荣获“西安市十佳最美美丽宜居村庄”荣誉称号。

  “过去的老房是砖混结构,都是用的砂浆,缝隙也大,木头窗户开开关关的同时,蝇蚊都能飞进去,冬天冷夏天热,雨雪天一出门两脚泥。”伴随淅淅沥沥的小雨,坐在宽敞的客厅中,西安市高陵区何村村民马明感慨这两年生活的巨变。

  回忆起以前,马明不住感慨,因为身患小儿麻痹留下了后遗症,使得老人的左手二级残疾,一直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收入本来就少,再加上两个孩子上学,以前一直是村上的贫困户,一家人怎么也没想到会有现在的好生活。

  “现在搬进200平方米的二层洋房,水、电、气、网一应俱全。”马明说,舒适的居住环境让一家人很幸福。“这两年生活变化太大了,连今年二月二的首届农民节都在我们这儿举行,哪个城里人不羡慕我们的生活?”马明高兴地说。

  村民刘红娟家的房子是二层小洋楼,有204平方米,一楼有车库,房前屋后都有小花园。51岁的刘红娟和丈夫当起了蔬菜经纪人,对于现在的生活,刘红娟说自己很满足,“住小洋楼,儿子、儿媳、孙子,女儿都和我们住一起,一家和睦,事业兴旺,这日子真的比蜜甜”。

  科技范儿 垃圾处理让村庄转型生态宜居

  何村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站

  走在何村,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都放着一个简易垃圾分类箱,里面有两个可以活动的垃圾桶,绿色的写着“可腐烂”,灰色的写着“不可腐烂”的字样。

  “剩饭、骨头、瓜果皮这类会腐烂的放到绿盒子里面,不会腐烂的像烟头这些东西,都放到‘不可腐烂’的地方。”村民文露正在熟练地进行垃圾分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变成一件“家常事”,才有了美丽、整洁的村庄。

  “过去每到换季时节,尤其是夏天,村民们把大棚里摘除的菜叶、菜梗扔在田间地头和道路两边。腐烂之后就会形成异味,气味难闻。”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党工委书记杨琦告诉记者,近两年,何村和陕西环保集团合作,开始了一场系统化、“科技范儿”的“垃圾处理战”,让这座村庄向生态宜居转变。

  在村子的道路上,时不时看到开着电动三轮车巡查、清扫的保洁员。在社区广场旁边,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站已建成。村民将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垃圾装进橘黄色二维码垃圾袋,在投放站扫描后,投放至由智能垃圾分类和可回收垃圾箱组成的专用垃圾箱,机器自动称重后核算出价格。“按垃圾不同类别,向村民返还积分,并提醒其拿着积分可到指定地点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杨琦说。

  据统计,何村常住人口2000多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2000公斤。“智能垃圾处理站”的两台高科技机器,一台可以经过微生物机械高速发酵堆肥,让可腐烂垃圾,变成有机肥还田“变废为宝”;另一台可以利用低温磁化技术,让不可腐烂的垃圾进行低温热处理,变为陶瓷灰,用于建材基材或植物生产的催化剂。实行分类后,预计可回收200公斤,堆肥1400公斤,垃圾填埋400公斤,可实现约80%的垃圾减量,村里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同时,运用“互联网+垃圾分类”新理念,引入新的智慧垃圾分类系统,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两网融合技术,科学有效地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回收的信息化监管。

  眼下,何村正在把垃圾分类项目融入大棚蔬菜产业中,将可回收垃圾变现处理,将可腐烂垃圾就地转化为有机肥。这样下来,每天可处理630公斤的可腐烂垃圾,转化为150公斤左右的有机肥用于大棚蔬菜,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闭环运行”,何村已入选我省省级生态村。

  产业巨变设立网站发展农产品电商服务

  何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何村人家家种植大棚,人人都是种菜的行家里手。近年来,何村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学习新理念,整治生态环境。高陵何村,已然发展成为陕西美丽乡村的一张名片。

  据了解,何村如今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3180栋,并成立了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间接带动周边村庄就业1000多人,形成了以何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黄瓜、西红柿、芹菜等优质果菜品销往全国市场。

  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何村村委会设立了网站,发展农产品电商服务业,提高农产品种植质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指导农民管理大棚与种植水果蔬菜,已开发出甜瓜、乳瓜、圣女果等11个品种,年产各类鲜菜3.5万吨。同时,村上还组织成立了8个合作社,现有社员630人,间接带动就业2000余人,合作社下属有大棚棉被厂,生产的大棚棉被远销省内外。

  如今,何村大棚菜被市农业局列入“千栋日光温室大棚”和“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是省农业厅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何村在对全村的基础农业设施进行升级完善的同时,建设高标准、高强度、高自动化的新型蔬菜大棚,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增加高效益农产品品种的种植,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提供硬件支持,努力为农民创收。

  同时,依托现有产业,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采摘、农业种植体验、私人菜园出租代管、青少年学习教育基地等项目,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示范点。

  西安市高陵区何村党支部书记史安民告诉记者,何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户增收,打造美丽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贡献力量。“截至2017年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1710元,实现了户户有棚、人人有棚,家家有轿车,今后我们要把何村建设成经济强村、文化名村、生态大村。”史安民信心满满。

  绿色发展从烧柴火到天然气何村走出生态之路

  2017年12月12日,何村煤改气第一户群众成功点火,标志着经历过柴火、煤球、煤气烧火取暖的何村彻底告别了旧时代。

  “这几年,改变村民生活和观念的事儿太多了!俺屋夏天有空调,冬天装的是地暖,用的是壁挂锅炉,冬天在这沙发上坐着,脚下还冒热气呢!”74岁的何村村民杨凤琴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住在老屋的时候,做饭要劈柴,经常烟熏火燎,条件很艰苦,本来以为电磁炉都很方便了,没想到现在用上了天然气,“亲戚朋友到我家,别提多羡慕我们了。”杨凤琴言语中透着骄傲。

  其实除了垃圾分类,在何村,农村污水处理也“接轨”城市,村里建设了地下排污管网,彻底改变了村庄污水乱排放的问题。“产业发展不仅富了村民的腰包,也推动了何村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尤其是美丽乡村建设,何村走出了一条垃圾分类、雨污分流、煤改气的生态之路。”高陵区统筹办副主任成英说。

  记者看到,在何村,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幼儿园,以及商贸区、休闲区配套齐全,污水处理到位,引入的天然气成为村民厨房做饭和冬季取暖的清洁能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条条平坦整洁的道路,一座座漂亮洁净的农家小院,一面面生动活泼的文化墙,犹如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生态画卷,让这个村庄的文明气息、纯朴乡情扑面而来。不远处“让世界了解何村,让何村走向世界”的标语,更让我们看到了作为社会主义幸福新农村——何村的胸怀与眼界。

  史安民骄傲地说:“你看咱农村,垃圾分类、煤改气、雨污分流,人人都有了环保理念,家门口就是青山绿水,这才叫美丽乡村,城里人现在羡慕咱呢!咱农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意识也转变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靠扎扎实实的实践呢,何村迎来了‘绿色’发展的新常态。”

  “两公里服务圈”让社区居民就地享受优质公共服务  成英告诉记者,何村采用“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两种模式进行建设。一期采用“统规统建”,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设计后进行建设。二期采用“统规自建”,按照“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四统一、四自主”的方式进行建设。 

    何村探索出了“统规自建”“1234567”工作模式和12步工作流程,“1234567”工作模式即一条路线、二个专业公司、三个工作队、四项保障制度、五个环节公开、六次签字、七位一体。12步工作流程即编制规划、宣传动员、成立机构、核定产值、设计户型、确定建设单位、签订自建合同、质量监管、配套设施、竣工验收、房屋分配、土地复耕。 

    通过统规自建模式的运用,充分尊重群众建设意愿,参与认可度高;村民自主决策建设事务,实现无阻挡、无上访、无干扰;操作过程清晰透明,建设环境优;议事会作用发挥显著,工程建设进度快质量高;密切联系农村社区建设实际,适应性强。何村的统规自建模式有效解决了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快了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为全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强化服务保障方面,何村不断为群众提升服务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按照“一厅十室四配套”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标准,为每个社区规划了公共服务中心、幼儿园、中心广场、商业服务区、产业发展区等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社保、培训、警务等35项基本公共服务,着力打造“两公里服务圈”,让社区居民就地享受优质公共服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何村通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家庭”“好邻居”评选活动,号召社区群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营造全社区群众参与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良好氛围。(文/图 记者 高乐 见习记者 黄晓巍)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