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提质升级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2019-03-12 18:29:2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陕西消息:初春的关中平原,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正是追梦奋斗的好时节。春节刚过,杨凌示范区就吹响了抓落实的“冲锋号”, 广大干部积极实施“十大攻坚行动”,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进度,奋力实现第一季度各项工作“开门红”。

  从昔日的“国家唯一”,到如今的“全国首个”,站在第三个10年的新起点上,杨凌示范区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聚焦提质升级,矢志追赶超越,迈向“三区三高地”,在国家农业高新区的“雁阵”中,以“头雁”的昂然姿态和责任担当,奏响了一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歌。

  应用农业新技术  菜农种地种出高效益

  

  王社谋在他的大棚里观察西红柿生长情况(摄影 尚遥)

  早春二月,杨凌农科城细雨霏霏。但王社谋还像往常一样,来到村后的承租大棚里。新栽的西红柿秧苗已长有一拃多高,株株挺立,绿意蓬勃。看着这喜人的长势,王社谋心里又充满了新的期待。

  王社谋是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一组村民,作务蔬菜大棚已有20年,唯有2019年春节前秋茬西红柿创下了他种植收入的最高纪录。从2018年9月份下苗到2019年1月份采收,不到半年时间,三个棚一茬就收入了1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一亩地可抵二亩地的效益。

  王社谋受益的这项新技术,实质上就是位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研发的现代设施农业“3+2”技术。具体说,就是双拱双膜温室大棚、基质袋式栽培、水肥一体化、碳基营养肥、病虫害全程生物防控五种技术的集成应用。王社谋仅用了其中的四项。这种技术可有效解决土壤生态退化问题,水、药、肥各减少50%以上,让土地在休养中进行农业生产,作物产量反倒提高两成多。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是“3+2”技术的标准示范园,园区负责人马新世说,他们园区使用该项技术,西红柿最高亩产可达三万斤,好的植株可以长到八层,且层层挂果,一串最多可以结14个果子。

  为了让这项农业新技术真正惠及农民,杨凌2019年在五泉镇、揉谷镇、大寨街道办三大区域510亩土地进行了示范推广,在杨凌绿香安、旺丰园、鸿丰园、农士达、隋丰、中来、佳力等合作社的大棚里,西红柿、西甜瓜、草莓等一株株秧苗“扎根”在枕头状的基质袋上,孕育着农民增收的新希望。

  杨凌示范区内有两所农业大学,为了更好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杨凌示范区大力推进区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区内两所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瞄准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从构筑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到打造杨凌农科质量品牌,从农作物果蔬新品种的成功培育到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从远程专家视频诊断系统到“互联网+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一项项新成果如春芽般破土而出,再经过区内试验示范,逐步推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贡献“杨凌力量”。

  手机遥控能种地  智慧农业应用显神奇    

  2019年春节期间,一场突降的大雪让正在河南老家过年的陕西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技师栗凡始料未及,考虑到合作社的几棚草莓的温湿度和光照可能不足,他不慌不忙地通过手机公众号“观天智测”“易微联”一通操作,随即就开启了草莓大棚的补光灯,解决了草莓雨雪天的光照不足,及时调节了温湿度,保证了草莓的正常生长。

   如今,在杨凌,只需一部手机,外带一套物联网设备,就可以坐在家里实现浇水、施肥、控温、调湿、补光等一系列操作,不仅极大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人工成本。“以前一个棚至少需要1-2个人,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管理11个大棚。”栗凡说。

  这个在过去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下,正在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在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每个温室大棚里均采用标准化管理、智能化控制操作系统,无土栽培、基质营养枕的种植模式,降低了成本,解决了果蔬的连作障碍。使用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方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消耗。这里的草莓是立体栽培的,一株能收四五茬。这里的瓜果蔬菜是长在营养枕上的,让土地“休养生息”且质效倍增。这里引种的火龙果是不需要授粉的,打破了休眠期,月月能结果,亩产过万斤。

  除了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杨凌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杨凌精准扶贫示范园等均实现了手机、电脑管理,智能操控。大数据、物联网、共享云等农业新技术正广泛应用于杨凌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从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如今面朝屏幕、靠大数据来研判决策,杨凌始终站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前沿。目前,杨凌已启动实施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集成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进行示范性展示,形成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新模式,以更好履行国家使命,引领现代农业。

  

  在杨凌,大棚内的补光灯、温湿度可实现手机智能操控。(摄影 尚遥)

  杨凌科技跨国门  “一带一路”唱响“丰收曲”

  2018年盛夏八月,在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图尔根村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创新园里,哈方农艺师阿布姆斯利姆·阿利苏尔塔诺维奇望着颗粒饱满、果穗壮实、青翠碧绿的玉米棒,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情。预示着这个来自万里之外的中国杨凌专家引进的新品种,将带给他们又一个“大丰收”。

  三年多来,中哈农业创新园先后引种试验了小麦、玉米、大豆、油料、蔬菜和苗木等6大类45个品种,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杨凌专家研制的“WW-5”小麦亩产达319公斤,较当地品种每亩175公斤平均高出82.3%;“P2”大豆亩产达232.5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32.7%;“MZ6”玉米品种平均亩产达399.6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15%……

  加强国际农业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杨凌示范区以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为目标,联手驻区两所高校,先后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包含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哈萨克斯坦等20多个丝路沿线国家签订有关协议,涉及农业节水灌溉、花卉苗木种植、畜牧养殖技术及管理等多个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300余项。鸿腾农业、汇承果业、景卉农业、乐达生物等一批杨凌企业在政府鼓励支持下,纷纷走出国门,开展农业项目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作为中国四大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之一,杨凌示范区累计开展援外培训101期,为包括丝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培养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2500余人。通过培训,越来越多的外国官员和技术人员掌握了中国农业的“杨凌方案”,杨凌农业科技在“一带一路”国家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丝路古道,驼铃悠悠。两千多年前,不绝于途的商旅驼队,把葡萄、石榴、胡萝卜、番茄、胡麻、苜蓿等异域农作物传入了中国。两千年后的今天,肩负国家使命的杨凌示范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大格局,将自己培育成功的小麦、玉米、苹果等优良新品种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模式源源不断地“回流”到西方国家,这些有着鲜明杨凌基因的“中国制造”推动着世界农业的发展,续写着“一带一路”现代农业文明的新辉煌。(文 尚遥 编辑 王娜)

  

  哈方农艺师阿布姆斯利姆·阿利苏尔塔诺维奇正在介绍玉米生长情况(供图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