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港闸对口帮扶陕西宁强:江海明珠闪耀秦岭深处

2019-04-11 09:56:11|来源:人民网|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宁强县阳平关镇阳平关村32岁的村民刘慧正在东润时装操作训练  王继亮摄影

  14个月投入帮扶协作资金3735万元,助力45个村,9249户,31954人实现脱贫!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脱贫攻坚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是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对口帮扶宁强县共同协作取得的喜人成果。被誉为“江海明珠”的南通,正在秦岭深处熠熠生辉。

  2017年10月,为响应中央有关苏陕扶贫协作的要求,南通市港闸区与汉中市宁强县结对帮扶。一年多来,两地精诚协作,在产业合作、资金支持、干部交流、人才支援、劳务协作和结对帮扶等领域紧密联动。用港闸区委书记黄卫锋的话来说,“港闸对宁强的对口协作就是,把宁强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和‘分内事’。”

  当前,两地扶贫协作已经进入集中发力阶段,港闸区15个村居和35家企业分别与宁强县对应各村签订了帮扶协议。到2019年底,宁强县预计剩余贫困人口374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7%,实现全县脱贫摘帽。“扶贫协作的成果实实在在看得见,我们将紧紧抓住苏陕扶贫协作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始终感恩帮扶之情、倍加珍惜帮扶之机,不断深化扶贫协作成效,全县脱贫在望。”宁强县委书记陈剑彬对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信心满怀。

  镜头一:工厂开在家门口,贫困户生活有奔头

  春节后不久,宁强县燕子砭镇潘家坝村贫困户张春侠的眉头舒展了开来。她刚被吸纳为港闸对口协作宁强重大项目东润时装厂的一名工人,按计件工资结算,干得多拿得多,每个月收入三四千元不成问题。原来一家老少7口人守着几亩贫瘠的山地为生,农闲时无事可做只能带带孩子。“现在好了,每个月有了这份收入就有了保障,生活也有了奔头。”面对记者,张春侠情不自禁笑出了声。

  同样实现在家乡就业的还有阳平关镇阳平关村村民刘慧,30来岁的她之前常年在杭州打工。“家门口上班安心,还省去了外地大城市的生活开销。”据了解,这次一同来东润时装厂就业的有近200人,都是周边乡村的村民,当中有83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了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厂里还提供食宿,对处于培训阶段的新手每天发30元的补贴。

  “目前还是起步阶段,最终用工规模将达到1500人,预计今年应税销售不低于1000万元。”南通东润实业有限公司总监沈建威介绍说,为了这个项目,双方进行了多轮协商,在区位优势并不看好的情况下,本着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再加上港闸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挂职宁强县委常委、副县长)谢小兵“数顾茅庐”,公司董事长刘继东最终决定将生产基地落户宁强。为了力促企业尽快投产,港闸区也投入专项资金辅以配套。

  

  宁强县汉源街道二道河村村民刘晓云等人正在食用菌产业扶贫项目基地娴熟地接种菌菇  王继亮摄影

   镜头二:培育养殖基地,带动脱贫致富

  宁强县高寨子街道戚家垭村62岁的蒋荣兵家中有4口人,他与妻子身体都不太好,靠种植坡地为生,收入有限。去年开始,港闸经济开发区与高寨子街道实施产业项目对接,由港闸经济开发区爱国村党总支书记陈辉牵头,与戚家垭村共建生态泥鳅养殖项目56亩。蒋荣兵这才有机会过来负责养殖管理,每月工资2500元。

  戚家垭村党支部书记蒋荣旭介绍,该项目投资550万元,去年10月份开工建设,今年3月份投产,预计年产商品泥鳅5万公斤。蒋荣旭说,为了带动老百姓增收脱贫,该项目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具体做法上,一是将财政资金14万元作为股金投入到戚家垭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每年按照5%保底收益给村集体分红,村集体将收益的80%分配给贫困户;二是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基地务工;三是贫困户从村资金互助协会贷款5000-10000元资金入股。“此举至少可以带动3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眼下我们还在通过水田套养可复制模式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扩大帮扶覆盖面。”蒋荣旭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引进优质台湾泥鳅苗和养殖技术,谢小兵多次协调江苏连云港生态养殖基地,并组织人马对宁强养殖基地进行土壤和水质的检测、资金的组织,项目最终成功落地。用他的话说,两地对口协作既符合两地发展需求,又顺应两地人民期待,通过真扶贫、扶真贫,让好项目留得下、留得住、留得久。

  郁郁葱葱的千山茶园解决了117户贫困户就业难题  王继亮摄影

  镜头三:资金扶持兴产业,稳定增收有保障

  宁强县汉源街道二道河村食用菌产业扶贫项目基地,45岁的村民刘晓云正在娴熟地接种菌菇。她告诉记者,每天朝八晚六,活儿不重,中午还有休息时间,每个月至少可以挣到2400元,一年下来有不低于3万元的收入,“管吃管住,还能拿这么多钱,心里很满足了。”在这个基地,像刘晓云这样的贫困户有35人。

  该项目负责人张分队介绍,作为资金扶持的项目,港闸区提供包括生产食用菌100万袋、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购置配套设备等。目前已完成生产食用菌60万袋,新建冷库500平方米、烘干房200平方米,建成香菇生产专用水池500平方米、标准化生产厂房500平方米、标准化养菌连体大棚40座,购置设施设备15台(套),搭建生产厂房彩钢棚1000平方米,硬化生产场地2500平方米,搭建钢结构出菇棚80座。

  为带动更多农户走上致富道路,张分队针对难以从事体力劳动的贫困群体,在村扶贫互助协会贷款1万元入股村扶贫合作社,由村扶贫合作社统一购买菌袋交给公司直接代管经营,公司按每袋1元的纯利润给村扶贫合作社分红,村扶贫合作社年底按照章程规定给贫困户分红,每户最低能分得2300元。此外,对于部分缺技术、缺资金的贫困户,张分队与他们签订产业扶贫长期务工合同,用务工10个月所得的3万元工资直接认领1万袋成本菌袋,确保贫困户每年不低于4.5万元的保底价收入。记者从当地了解到,该项目目前直接带动百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镜头四:两地心连心,产销两相旺

  宁强县青木川镇300亩千山有机茶园也是此番港闸帮扶协作宁强的一个示范点。该茶园在协作资金帮扶下,建成茶叶基地及旅游景点。茶园负责人王有泉长期热心公益,有了港闸区专项扶持资金后如虎添翼,先后把117个用人岗位优先给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的负责除草,有的负责采摘茶叶,每天收入一般在60-120元不等。

  40多岁的罗天祥,家住青木川镇东坝村,是117名贫困户之一。由于自己身体状况不佳,又无谋生特长,再加上家中还有体弱多病的老人,生活极其艰难。王有泉将他安置在茶业基地做些简单的活,每月有1500元的工资。为了增加他家的收入,王有泉还把他家里的几亩坡地以440元每亩的年租金租了过来。这样算下来,罗天祥每个月能有近两千元的收入。正在茶园里干活的村民告诉记者,“我们感谢港闸和宁强扶贫协作,我们没有去过港闸,但我们知道,港闸人和宁强人心连着心呢。”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港闸驻宁强扶贫协作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下,千山茶叶还在南通打开了销路,一同进入市民餐桌的还有香菇、木耳、蜂蜜等有机山货,深受南通人喜爱。2018年,通过产销对接平台,两地实现产品销售796万元。 (王继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