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故里,景美民富换新颜 ——安康市平利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19-09-23 10:37:36|来源:陕西日报|编辑:柳洪华|责编:赵滢溪

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风景

平利茶产业园一角

搬迁群众正在新社区工厂工作

  安康市平利县,位于陕西东南部、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辖11镇137个村6个社区,总人口23万。

  山多路陡车难行,是记者初到平利的印象。山峦连绵起伏,乡村傍山而建,住户零星散布……要在这样一个地方开展脱贫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可就是平利,一个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经过近三年的脱贫攻坚,累计完成减贫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8%,连续5次在陕西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居第一,2017年、2018年连续2年被评为“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

  是什么让平利县在全省脱贫工作中走到前列?

  高度重视,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利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最大民生工程、最大作风考场、最大发展机遇,把‘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到实处。”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要坚持从思想认识上统揽,把领导注意力和干部执行力凝聚到脱贫攻坚上。

  从组织领导上统揽。平利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第一总指挥长,县长为总指挥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为指挥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责任指挥长,其他县级领导为副指挥长的指挥部。3名责任指挥长日常轮流坐镇指挥部,每周召开工作例会集中研判,精准指挥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从干部作风上统揽。突出领导示范、党员带头,把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锤炼党性、锤炼作风、锤炼干部的最大熔炉,以“往实里做、往细里做、往深里做、往精里做”的绣花功夫,用心用力用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通过领导带动干部、党员带动群众,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形成了领导苦抓真抓、干部苦帮真帮、群众苦干真干的“三苦三真”精神。这种精神成为平利脱贫攻坚最大制胜法宝和推动全县发展的最大精神财富。

  郑小东表示,作风硬、脱贫赢,平利将继续大力弘扬“安康创优精神”和平利“三苦三真”精神,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扎实的作风、最有力的举措,把脱贫攻坚工作往深里做、往精里做、往优里做,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工作质量。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助脱贫

  地处山区,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这是平利不争的事实。地理条件的限制,并没有让这个县止步不前,而是不断寻求突破,探索创新。

  依据自然资源优势,平利县系统谋划产业扶贫,以茶叶为重点,以生态猪、绞股蓝、富硒粮油、中药材为补充,全县培育10万亩精品茶,带动发展10万亩绞股蓝、10万头生态猪、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实施“一村一业一企”,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帮扶企业、一个脱贫园区,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

  在平利,“产业”二字深入人心,脱贫致富靠产业成为共识。茶叶、绞股蓝、养猪等产业红火发展,一些新产业也随着人才回乡创业在平利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

  余军一层层剥开手中的姜芽,向记者介绍:“别小看这阳荷姜,它4月收笋,8月收花蕾,10月秆叶能加工成饲料,可以用来凉拌、泡腌、炒菜,味道好,营养价值高,卖种子也能挣很多钱呢!”余军是正阳镇泗水坪村人,在外工作多年的他看中了家乡阳荷姜的发展前景,5年前回乡创办了一家原生态农副产品公司,主要发展阳荷姜产业。

  “这阳荷姜漫山遍野都是,能卖出什么价钱?”听到村里人的议论,余军心里也打鼓,他光知道阳荷姜好,但是对怎么种植和怎样开发利用还是一筹莫展。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余军的情况,马上安排了技术专家进行指导,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技术支持,鼓励他丰富产业类型,从盲目种植变成专业种植。

  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余军的公司像阳荷姜一样迅速破土萌芽,目前已建成示范基地900余亩,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近500户农户发展1900余亩阳荷姜,年产值达2200万元。

  “他那儿提供种源和技术,等姜种好后,再回收销售,我们不用操什么心就把钱挣了。”泗水坪村村民熊孝兵告诉记者,他家6亩地全种上了阳荷姜,一年至少挣个五六千元,加上其他收入,成功在去年脱了贫。今年,熊孝兵决定扩大种植规模,接着干。

  据了解,平利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鼓励外来客商和本地能人投资开发,通过土地流转、科技提质、管理提效等方式,扶持产业连片开发,持续做大基地、建好园区,聚力做强龙头、做大企业,用心做优产品、做响品牌,创新市场营销,积极推广“互联网+”网销脱贫新模式,让平利产品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探索创新,安置社区建工厂

  提起工厂,人们多会想到机器轰鸣,紧张作业。可是走进平利的新社区工厂,先闻其声的是车间轻快悠扬的歌声。靠近看,几乎每个工位上都有一个手机或小型音响在播放音乐,一旁的工人正在埋头做工。可就在几年前,这些人还在为搬迁后离开了“一亩三分地”,生活来源减少而发愁。

  “那时候虽然住进了大房子,家里只靠老伴一个人打工挣钱,日子过得仍是紧巴巴的。”城关镇八里关村贫困户李朝珍说,她和老伴去年8月来到新社区工厂,被安排在相邻的工位熨烫手套。工厂按件计钱,活多的时候两人一天能有200多元的收入,既挣了钱,又顾了家,比在外打工省心多了。

  像这样的新社区工厂,在平利有83家,分布在平利搬迁扶贫的各个安置社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工人月均工资超过2000元。

  据介绍,为了解决移民搬迁后群众无业可就的问题,平利提出“移民搬迁建社区、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稳定就业奔小康”的思路,县委书记、县长分别带队外出招商,亲自上门洽谈、协调督办,从领导包厂、部门联厂到干部驻厂,从规划立项、选址建设、登记注册到工人招聘、市场开拓等各个环节,为客商提供“店小二”式的优质服务,为新社区工厂发展创造一流环境。

  筑巢引得凤凰归。2015年,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在城关镇药妇沟社区创办了手套加工厂,随后江苏阳光制衣、上海嘉麟杰服装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平利。李朝珍所在的新社区工厂正是2016年引进的。当时香港嘉鸿集团计划在平利县建成西部最大的手套出口基地,先后开设分厂17家,生产的各类运动手套和机械手套卖到了欧美市场。平利嘉鸿手套厂负责人奚精华说:“家乡发展新社区工厂的好政策吸引我回来,可自身文化程度和资金有限,企业发展一度遇到了瓶颈。县上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我,帮着招工和培训,还发放了创业担保贷款,解决了资金难题。”

  目前,平利全县形成了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4大产业集群,拥有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经营主体215家、10家电商公司和796家网店,产值突破10个亿。县长陈伦富表示:“伴随新社区工厂的发展,技能培训、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等三产服务配套产业也将同步跟进。平利县将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建章立制,为推动新社区工厂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新民风建设,人人拥有新希望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必须从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培养贫困群众的自信心和奋斗能力,帮助他们克服依赖帮扶的心理,努力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郑小东强调。

  正阳镇泗水坪村贫困户郑远志的家在一条小路旁的山坡上。记者刚下车,就远远看到郑远志在坡顶等待。利落的平头、整洁的衬衫、灿烂的笑容,一度让人忽略了他还坐在轮椅上。

  郑远志的瘫痪是2000年到矿上打工意外造成的,那年他24岁。从此,郑远志在床上消沉地躺了10年。直到一天注意到母亲的白发和佝偻的背,郑远志醒悟了,“腿不听使唤,我还有双手。”于是,他跟着电视学编扫帚。编扫帚需要手劲儿,郑远志就在院子里安装了一副自制的双杠,每天锻炼臂力。

  1把扫帚卖15元,1天能编3把,加上五保户的补贴,郑远志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等坐上县里送来的电动轮椅,我就能去家门外的地方转转了,琢磨再干个啥,把日子越过越好。”聊到此处,郑远志信心满满。

  平利县委宣传部部长唐如刚介绍,贫困户中像郑远志这种自立自强的典型不在少数,是生活中鲜活的学习榜样,非常有感染力。县委宣传部通过道德评议,深挖脱贫致富、自强励志的标兵典型,把他们的故事制成微视频、微电影,投放到广场屏幕、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进行宣传,并组建新民风文艺分队在群众门前、脱贫一线,以讲故事、演节目等方式,让群众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化,持续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8月29日,记者来到老县镇文化广场,发现一群人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大屏幕。视频里充满深情的讲述和舒缓的背景音乐,引得在场很多人抹眼泪。“这片子里讲的是杨存香,是老县镇太山庙村人,她一边照顾瘫痪丈夫,一边供儿子上学读书,家里的活儿还没耽误,真是太不容易了!”村民张彩霞告诉记者,看到大屏幕上讲的人和事,她很受激励,“我要向杨存香学习,坚强乐观,努力过上幸福生活。”

  巍巍秦巴,层峦叠嶂。恶劣的生存环境没有磨灭平利人对脱贫致富的追求,而是激发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斗志。县政府门口的脱贫倒计时牌、脱贫攻坚管理台账上的黄绿标识、村干部鞋上的泥、贫困户手上的厚茧……平利人凭着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三苦三真”精神,探索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和推广价值的“平利经验”。创新推行的村脱贫攻坚总队长机制、充满活力的新社区工厂模式,为平利赢得一片赞誉,特色产业发展和新民风建设,更是让平利群众物质精神双富足。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2600多平方公里秀美山水间,脱贫攻坚捷报频传,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平利荣誉满满。在县委县政府的带动下,平利抢抓脱贫攻坚机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福祉获得最多的时期。脱贫攻坚,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平利干群将齐心协力、弘扬“三苦三真”的平利精神,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记者 杨琳 通讯员 沈奕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