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摸摸小麦,我就浑身不自在” ——访“三秦楷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

2019-10-12 09:59:42|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王辉教授给来访者讲解新培育的小麦品种。 本报记者 程刚摄

  连日来,在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上,一组关于我省优秀农业科学家的大型人物图片,吸引了大量观众。10月6日,记者专程采访了照片中的一位“主人公”——“三秦楷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

  自20世纪70年代师从赵洪璋院士以来,王辉赓续奋斗40余载,先后主持育成“西农979”“西农20”“西农585”等16个小麦新品种。他的科研成果从两亩试验地一直推广到一亿多亩生产田,打破了优质与高产不能兼得的传统农业定论,培育出多个既优质又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王辉几乎天天要到田地里劳作,农忙时甚至发动老婆、孩子一起干活。在许多人眼中,他更像一位地地道道的淳朴农民。

  科研任务繁重的时候,早出晚归是王辉的工作常态。即使是寒暑假,作为高校教师的他也从不休息。暑期,他在实验室做实验;寒假则奔走在关中麦区……随着一个又一个小麦新品种相继诞生,王辉也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步入老年。“育种确实是一件很难出成果的苦事。有的人可能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育种工作不能后继无人。年轻人要能耐得住寂寞,还要经得起考验。”采访中,王辉感慨道。

  2008年,按照规定,王辉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心怀农业梦想的他,怎么能离开眷恋的土地、离开育种工作?他说:“生产环境、自然环境不断变化,没有万古长青的良种,育种工作没有休止符!”退休后的几年里,每年3月到10月,王辉还是每天在麦田里坚持科研育种工作。冬季,他还是会跑到关中冬麦区,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让小麦安全越冬。夏季,他依旧铺一张凉席睡在晾晒场,看护麦子。他说:“每天不到田里,不摸摸小麦,我就浑身不自在。”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但王辉心中依然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就是培育出一个产量潜力更大、品质更好、实用性更强、抗病性能更全面的新品种,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师从王辉20余年的西农大农学院副教授孙道杰这样评价老师:“仲夏万物竞繁华,归仓小麦待重阳。秋霜冬雪岁寒时,无边新绿演沧桑。春风麦浪泛扁舟,濯缨采莲蔚苍生。”

  岁月记录了他们的身影,大地留下了他们的脚印。陕西省农业专家们用奋斗精神竖起的时代丰碑,在三秦儿女心中屹然耸立。如今,孙道杰、张玲丽、冯毅等一批年轻育种专家,像赵洪璋、王辉当年那样,奋斗在小麦育种的第一线。他们守望着麦田,续写着“一脉相承 赓续奋斗”的感人故事。( 本报记者 程刚)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