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地区首次发现 3万年前人类化石
2019-12-06 09:20:53来源:西安晚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秦岭地区首次发现 3万年前人类化石

  陕西南郑疥疙洞遗址第三期中小型工具 ——尖状器与刮削器 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秦岭地区首次发现 3万年前人类化石

  陕西南郑疥疙洞遗址原生地层出土人类牙齿化石 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早期人类是演化自本土人群,还是自非洲迁徙而来? 12月5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最新考古成果显示,秦岭地区不仅发现了3万年前人类牙齿化石,还发现了10万年前人类的活动痕迹。

  27平方米逐层发掘 发现万余件古人类遗物

  秦岭不仅是西安人的父亲山,也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个区域生态和地形以及自然资源的拥有量,都非常适合人类生存。持续多年的考古工作,在这里共发现旧石器遗址400余处,已发现的遗址以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遗址为主,洞穴遗址仅有一处。

  从2017年开始,为了弥补秦岭中西部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类型遗址发现的短板,研究团队在秦岭南麓和巴山北麓的汉中盆地开展了以探寻更新世洞穴遗址为导向的专项调查,并在南郑区梁山镇南寨村附近新发现疥疙洞遗址。

  疥疙洞朝向西北,调查过程中考古队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18-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和南郑区龙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组队对该洞穴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1×1平方米探方27个,考古队员以5厘米为水平层逐层发掘,重点关注不同文化层之间的人类活动“地面”信息。测量了所有出土遗物的三维坐标和信息,对清理出来的堆积物全部进行了水洗。在27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考古队发现了人类活动面、石器加工点、火塘等遗迹,出土人类化石、石制品、烧骨、动物化石等遗物万余件。

  化石证明秦岭地区古人类

  或演化自本土古老人群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王社江介绍,疥疙洞遗址大约可划分为13层,其中第3-10层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层。根据地层关系、堆积特点及初步的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古人类利用疥疙洞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段。

  第一阶段大约距今约10万年或更早,这一阶段的遗存出土了石制品、烧骨、动物化石100余件,遗物分布较稀疏。石制品数量较少,大多是以石片为毛坯生产的小型刮削器。动物化石多为碎骨,少量为牙齿化石,以鹿科、牛科动物较常见。遗迹显示该时段已经有人类偶尔在洞穴活动。

  第二阶段距今约7万-5万年,出土了石制品、烧骨、动物化石1400余件,遗物分布较密集。其中石制品600余件,大多是石核、石片,也有工具,工具则多是以石片为毛坯的小型刮削器和尖状器,构成了石器生产和使用的不同环节,这说明石器的使用者应是生活在疥疙洞附近的人。动物化石多见碎骨,牙齿化石,主要为鹿科和牛科动物。这个时段是古人类在洞穴活动频繁的时期。

  令人振奋的是,在距今约3万年的第三阶段遗存中不仅发现了3处石器加工点、2处火塘,竟然还出土了人类牙齿化石,以及石制品、烧骨、动物化石等万余件遗物。王社江说:“这是首次在秦岭地区发现人类的化石,对于研究中国古人类体质及其文化的连续演化提供了古环境证据。小石片石器工业是华北地区自旧石器时代早期以来长期流行的、由中国本土直立人创造的石器工业,这充分表明秦岭地区的古人类可能演化自本土古老的人群。这一发现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可能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假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古人类已开始吃熟食

  还出现了龋齿和牙结石

  在遗址的第4层,考古队发现了明显的人类踩踏面。上面的遗迹和遗物分布很有规律,其中石制品集中发现于洞口区域,在这里也发现了石器加工点,据此推断洞口区域应该曾作为石器加工的场所。

  火塘则发现于洞口东侧,旁边有较多烧骨和石制品,应是人类日常生活、取暖和消费的区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改课说:“火塘边出现大量的烧骨,说明当时的古人类应该已经会用火来加工食物,开始吃熟食了。”动物化石则多集中分布于洞内近洞壁处和洞口石柱下方的低矮处,这些区域应是人类堆弃消费品的区域。

  此次出土的人类化石有人类牙齿化石、头骨残块化石。在人类牙齿的化石上,考古队还发现了龋齿和牙结石,王社江说:“后期的实验室考古可以从牙结石中分析出当时的人吃什么食物。”

  动物化石分析后发现,大多为碎骨和牙齿化石。初步鉴定有鹿、麂、牛、剑齿象、犀、野猪、大熊猫、熊、狼、鬣狗、黄鼬、豪猪等20余种,其中鹿科和牛科动物占绝大多数,属于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该时段是人类活动的繁盛期,洞穴被人类作为居址长期利用。

  疥疙洞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罕见的、保留了距今10万-1.5万年期间人类化石和丰富文化遗存的洞穴遗址,填补了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洞穴类型居址的空白,对研究早期人类洞穴和旷野阶地两种类型的居址形态和生存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记者 张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