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56% 19.52万人告别“穷日子”
2020-09-15 21:47:2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石丽敏

(有修改)(已改)【加急】延安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56%    19.52万人告别“穷日子”

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介绍相关情况 摄影 冯妍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冯妍):9月15日,在陕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发布会延安专场上,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介绍延安脱贫攻坚情况时表示,2018年,延安市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彻底告别绝对贫困,延长、延川、宜川3个国定贫困县“摘帽”退出,69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19.52万人告别“穷日子”。目前,延安市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20.52万人下降到8544人,贫困发生率从13.2%降至0.56%。

  尽锐出战硬仗硬打   合力攻坚的精准帮扶体系全面形成

  薛占海介绍,延安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扛起脱贫责任,健全“四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县乡、包村联户”制度,整合优化驻村帮扶力量,选派精干力量下沉基层,建立起推进脱贫攻坚强大组织体系;召开誓师动员大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军令状”,将脱贫攻坚责任夯实夯死,保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37名市级领导包抓13个县区44个贫困村,198个市直部门和中省驻延单位包联195个贫困村,累计下派1499个驻村工作队、190名县级后备干部到一线锻炼、1807名优秀党员担任第一书记、2.69万名干部开展联户帮扶,实现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和市级领导走访县区乡镇、县区领导走访贫困村组、乡镇党委政府走访贫困户“三个全覆盖”。

  同时,延安市深入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充分发挥国企合力团、高校“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3+X”帮扶以及万企帮万村作用,推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脱贫攻坚聚焦,形成上下联动、社会协同、齐抓共管大扶贫工作格局。

  多措并举精准发力  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的目标基本实现

  延安市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8.2亿元,全面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危房改造、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八个一批”工程。

  延安市坚持长期效益和短期效应相结合,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落实产业扶贫补助资金,鼓励发展苹果、棚栽、养殖等特色产业,5.7万户15.6万人受惠产业扶贫政策,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全覆盖;全面整合就业创业培训资源,开展贫困劳动力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完善高校毕业生、乡贤能人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累计创业就业贫困劳动力7.02万人,全市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全面完成1.5万户、4.9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移民搬迁任务,一次性启动实施危房改造3.1万户、实现“清零”目标;全市一半以上行政村建成生态村,累计退耕还林1077.5万亩, 80%以上的农民直接受益,户均获得专项补助3.94万元,聘用贫困户生态护林员7064人次,户均增收4108元;贫困村全部配建标准化卫生室,住院费用报销率超过80%,慢性病患者签约率达到97.8%,累计救助贫困人口8.08万人次、补助资金4.24亿元,资助贫困学生12.05万人次、发放资助金8943.74万元,1.14万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全部兜底保障。

 乘胜追击巩固战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延安市把巩固基础、提升质量放在首位,落实扶持政策、工作力度、资金投入、帮扶力量和督查考核“五不减”措施,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据了解,延安市深入开展“三排查三清零”百日行动,及时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认真做好国家和省上普查验收工作,全面查遗补漏、补短固底;建立贫困人口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稳定增收、“三保障”巩固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等10项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作用,对确定的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实行“人盯人”“一对一”精准帮扶,筑起了防止返贫“防火墙”,加上了稳定脱贫“保险阀”;树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鲜明导向,将县区、部门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分值全部调整提高,确保脱贫攻坚成色不褪,奠定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基础。

  薛占海表示,脱贫攻坚助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变化,生产总值接连攀升、突破1600亿大关,经济增速年均增长5.3%,走出了连续多年全省排名垫底的困境,人均GDP和人均财力稳居陕西省前列,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下一步,延安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延安追赶超越新篇章。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