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安塞区5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7%
2020-09-17 19:48:1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石丽敏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柳洪华):9月17日,延安市举行“决胜脱贫攻坚 实现全面小康”系列发布会第三场,延安市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表示,全区在册建档立卡人口4655户13688人,已稳定脱贫4124户12621人,5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2%下降到2019年底的0.67%。2017年以来,安塞区连续3年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的县区”。

延安市安塞区5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7%

发布会现场 摄影 刘君慧

  安塞区压紧夯实区、镇、村“三级组织”“三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建立区级领导包镇街、部门包村,工作队到村、党员干部到户、第一书记到岗的“两包三到”帮扶机制,选派117名科级后备干部担任117个村第一书记、256名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员,2948名干部(其中60%为党员干部)帮扶4655户贫困群众,整合各级、各行、各业帮扶资源,构建产业、行业、专项和社会“四位一体”扶贫格局。

  安塞区落实“对象识别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地“八个一批”精准措施,确保实现全面脱贫、高质量脱贫。按照“产业扶长远、就业帮眼下”原则,安塞区坚持“长短产业结合”,推行“代建代管”模式,确定苹果产业抓整理、蔬菜产业抓营销、畜草产业抓规模、养殖产业调结构、有机杂粮创品牌、特色产业促旅游“三抓一调一创一促”发展思路,选派264名产业指导员、30名科技特派员,常态长效指导服务群众产业发展,着力实现贫困群众每户长短两项产业全覆盖、117个村主导产业全覆盖、无产业的建档立卡户果园代建代管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36元,产业收入占47%、务工收入占38%、转移性收入占15%;其中,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达到8700元,较2014年提高2.7倍,产业收入占比超过60%。预计到2020年底,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3700元,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将超过1万元。

  安塞区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公共服务管理机制,系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五年来,安塞区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7亿元,实施通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巩固提升、电网升级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大基础设施工程”,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04个、687公里,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镇街通三级以上等级公路;新建改造安全饮水工程295处,实现水质水量达标全覆盖,创新推行农村饮水工程“量化赋权”改革,116个村成立农村供水协会,千人以上集中供水水费收缴率达到95%以上;全区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均达到100%,移动信号和镇街4G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集体经济留成、上级资金争取、互助资金支持,组建56家村级公共服务管理公司,管理运营农村安全饮水、污水、垃圾和电力、道路设施。

  安塞区大力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围绕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企、一套机制“四个一”目标,即“一个村一个人居环境规划,一个村至少一项主导产业,一个村至少一个集体经济组织、规模不低于200万元,一个村有一套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按照“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经营、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思路,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和党支部书记发展集体经济工作成效考核,推行支部书记既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又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办人工作制度;积极探索推行“飞地模式”,大力发展设施种植等实体经济,建立“贫困户+合作社+企业”收益链接机制,将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截至目前,55个贫困村集体全部建成4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兴办2项以上生产经营项目,11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总收入达4200万元,资产总量达3.06亿元,较2017年增长2.2倍。预计到2020年底,117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

  安塞区同步推进干部作风和文明乡风建设,强化作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围绕“扶贫帮困党员做、脱贫成效群众说”,推行脱贫攻坚“问题墙”,开设作风监督、廉政执纪、好人好事、脱贫成效四个“公开栏”,成立两个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从严执纪、精准问责,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扎实开展“三树三带·志智双扶三到家”主题活动和“扶志向强动力、扶技能强后劲、扶文明强精神”专项行动,评选表彰创业标兵、产业大户、脱贫之星,用身边人和事打动、激励贫困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规定和失德、失信、失孝负面清单制度,坚决纠正和治理农村基层存在的歪风乱象,切实加强文明乡风建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