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技艺之美 这所陕西高校开了刺绣课
2021-04-19 14:31:18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这所陕西高校开了刺绣课

  这两天,西安培华学院开设的刺绣课火了。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吉祥图案以及立体“五毒绣”……同学们在穿针引线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唤起了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决心。

  一针一线传承千年技艺之美

  4月7日,在西安培华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时尚系教室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正在上服装手工工艺设计课程中的刺绣课。杨薇老师向学生示范着传统刺绣针法。“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针法是打籽绣。这是中国传统刺绣针法之一,刺绣时针要从背面刺出,然后在丝线底部缠绕两圈,绕成颗粒状的小圈,再绣一针形成一粒‘籽’。这种针法也因此得名。”她说,“用打籽绣绣好后的花纹由无数小圆点组成,就像镶嵌着很多小珍珠。打籽绣最适合表现的是花蕊和鸟兽虫鱼的眼睛。”

  同学们围着杨老师,仔细观察她的动作并模仿。刚开始,他们还有些不熟练,有的因拉针速度过快而导致丝线打结,有的入针时丝线没有拉紧,绣出的“籽”松散了。杨老师一个一个示范、指导,慢慢地同学们开始掌握了要领。目前,杨老师已经向同学们传授了30多种传统刺绣的常见针法,希望他们能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将传统的刺绣工艺与时尚结合。

  杨老师表示,将刺绣纳入专业实践课程是出于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需要。学校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一些传统技艺,培养工匠精神,提升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古老技艺焕发勃勃生机

  当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结合时,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的走廊上,展示着同学们精心创作的刺绣和蜡染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在传统工艺上有所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勃勃生机。

  同学们将丝、麻、棉等多种材料和传统刺绣技艺相结合创作的“五毒图”,用丰富的色彩和夸张的图案表达百姓消灾避祸、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师生们将蜡染和扎染作为设计元素融入设计中,所创作的植物、人物等图案既保存了传统蜡染和扎染自然的肌理感,又加入了现代绘画技巧,作品鲜活灵动。

  该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带头人李媛副教授介绍:“中国刺绣又称丝绣、针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我国的传统刺绣工艺,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特点,在现代时尚审美基础上,将传统工艺通过创新设计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接纳并喜爱。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目前,服装手工工艺设计课程是西安培华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实践必修课。有趣的课堂不仅得到了女生的喜爱,还让男生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创作出一些优秀的作品。据了解,这门课程以前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才接触,如今大一学生已经着手学习。

  非遗进校园文化润心田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与创新,西安培华学院多次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优秀的非遗项目和传统工艺介绍给学生,鼓励同学们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学校也希望通过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及培养平台,以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任务,对接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课外实践,建立科学的技能训练体系和常态化培养机制,更好地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一批具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

  学校邀请贵州挑花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伟伟,用6天时间向学生介绍挑花绣、编织、扎染、蜡染及拼布艺术,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艺术魅力。

  学生车玲玲说:“传统文化是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宝库,无论何时都需要传承下去。传统工艺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承。”

  学生褚育祯认为:“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时尚设计,用设计诠释文化之美,宣扬中国的文化自信一直是中国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在今后的服装设计中,我会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升服装设计水平,努力让中国风成为国际流行风尚。”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