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时代接力棒 践行西迁精神 继续书写知识报国的光荣与梦想
2021-04-28 09:18:41来源:西安晚报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中首 陕西  图】接过时代接力棒 践行西迁精神 继续书写知识报国的光荣与梦想

  交大西迁博物馆(资料图片)

【中首 陕西  图】接过时代接力棒 践行西迁精神 继续书写知识报国的光荣与梦想

  西迁老教授漫步西安交大校园内梧桐道(资料图片)

【中首 陕西  图】接过时代接力棒 践行西迁精神 继续书写知识报国的光荣与梦想

  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在创新港举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启动大会。(资料图片)

  走!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6年8月10日,一趟列车从上海开出。交大教职工和学生打起背包,舍小家顾大家,从黄浦江畔迁到渭水之滨。迁校65年来,他们扎根西部,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此同时,还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西迁改变了中国西部的高等教育格局,为西部发展振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西迁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师生把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责任,书写知识报国的光荣与梦想。

  时光荏苒,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了交大西迁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历久弥新、薪火相传,如今“西迁精神”仍闪耀着熠熠生辉的时代光芒。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抚今追昔,“西迁精神”和它背后的故事依然让人热血沸腾,也继续激励和鼓舞着更多知识分子,用爱国、奋斗、创新,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支援西北 青春与热血铸就“西迁精神”丰碑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工业建设方兴未艾。在严峻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中国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工业部署,二是人才力量。1955年4月,出于工业建设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

  一场浩浩荡荡的西迁开始了。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交通大学奏响了西迁的号角,热血沸腾的交大师生义无反顾地登上西行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大上海,一路向西,西迁至十三朝古都西安。在大西北拓荒开垦,辛勤耕耘,开始书写西安交通大学的辉煌岁月。

  西迁过程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了“西迁精神”丰碑。

  迁校时彭康校长已经55岁,为了支援西北建设,他率先垂范,亲自踏勘校址,领导迁校,率领交大师生来到西北这片黄土地上继续奋斗。

  顾崇衔教授为西迁放弃了用三根金条在上海买的房子,全家西迁。陈大燮,我国著名的热工专家,响应西迁,义无反顾偕妻奔赴西安,由他创建的热工教学团队,一直是国家的优秀教学团队。

  钟兆林,著名电机工程学家,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听说西迁后踊跃报名,卖掉上海的住宅,首批奔赴西安。沈尚贤,我国自动控制与电子工程领域的奠基者,不仅自己西迁,还劝说妹妹、妹夫和自己一道去西安……

  在当时的交大,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本祖祖辈辈生活在上海,有着相对不错的生活。西行,就意味着放弃这一切,从头来过。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和信念,让这些交大人毅然决然作出了西迁的决定?答案或许早已写在西迁专列的车票上,“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

  “今天回顾西迁历史,让我们格外自豪的是,当年的交大党组织和师生员工准确领会中央精神,胸怀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对党和人民的号召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响亮回答。”西安交大校史专家,档案馆、博物馆原馆长贾箭鸣表示,“西迁集中体现的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爱国奋斗的情怀,展现出一幅幅当代知识分子听党话跟党走,义无反顾开拓奉献的壮丽画卷。”

  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

  “西迁精神”滋养家国情怀

  “交大西迁博物馆承载着交通大学西迁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西安交大学子胡佳琛说:“从二楼那张‘西迁专列’的车票上,我仿佛看到了65年前,一批批交大的师生,乘坐西迁专列、扎根荒芜西北、投身祖国建设的情景,读出了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主义精神!”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在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大学的支持与帮助时,“西迁精神”在听党一声令下的举校大搬迁中发酵起来。从黄浦江畔迁到渭水之滨,无数西迁师生扎根西部,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胸怀大局、听党指挥、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了高等教育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第一感觉西安确实比较落后,路都是土路,房子很矮小,不像上海到处是高楼大厦。”根据西迁老教授们的回忆,1956年8月,初到西安,师生员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来西安前想象到的要多得多,很多副食品、生活日用品和一些必要的教学用具等供应都很困难。那时校园内的道路还正在铺设,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学生从宿舍生活区到教学区上课往返都要走用竹竿和竹片搭成的“浮桥”。

  尽管如此,交大人始终秉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困境中求突破,在逆境中求新机。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繁重的建校任务,他们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学生的培养,没有降低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更没有放松对科学技术的研究。

  西迁过程中,没有中断任何教学,也没有迟滞一届招生。在当年的交大校园,教职员工忘我拼搏、苦干实干蔚然成风。在彭康校长的带领下,大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张鸿副校长亲自主讲高等数学,指导青年教师。彭康校长、苏庄副校长经常到教室检查听课,教师、实验人员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在当时的条件下,千方百计进一步开拓校内外实习实验基地和支援地方工农业。

  “西迁人”用他们的热血、青春与智慧开始一步步实现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宏伟蓝图。如今,西安交大已经成为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大学,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院士、科学家、专家、学者。迁校以来,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应。

  “‘西迁精神’不仅激励着交大人,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2021年4月22日,“‘西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会上,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部副编审陈佳冉说:“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迁精神’不仅是西安交大一脉承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爱国奋斗、无怨无悔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

  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梁月兰表示,“西迁精神”影响着一代代人,带给我们奋斗新征程的很多启示,“要坚定信念,听党指挥跟党走;要服从大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要尊重人才,努力营造良好氛围,用实际行动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洪玲教授表示,从时代价值的角度来看,“西迁精神”为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赋予了价值基础;其次,“西迁精神”为立德铸魂培育时代新人注入了活力;同时,“西迁精神”不断带动提升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一个精神动力。

  西安交大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安交大高度重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围绕“西迁精神”,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充实和丰富党的精神谱系研究。并将“西迁精神”作为“入学第一课”、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团支部学习的重要内容,实现全覆盖。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建设“西迁精神”通识课程体系。将爱国奋斗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深植学子心灵根系。

  担负科技强国重任

  用行动诠释“西迁精神”

  如何更好地担负起科技强国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重任,是西安交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5年来,西安交大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学科调整和交叉融合创新,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推动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特别是聚焦培养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坚持“四个协同”,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情怀和使命。

  “‘卡脖子’卡哪里,就突破哪里”,西安交大科研工作者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王铁军教授团队参与研制的国内首台F级50MW重型燃气轮机入选2020年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为实现重型燃气轮机关键核心技术“从0到1”的转变,作出了实质性重要贡献。

  徐卓教授团队的研发成果——具有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和西安交大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空间视觉团队参与研发的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等两项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西迁精神”的引领下,西安交大以“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为目标,建成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聚焦国家战略需要,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打造新型育人平台。

  创新港革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瞄准基础科学、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建、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构建重大基础设施群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群,服务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成果转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破解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

  目前,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在加速推进“6352”工程,打造西部科技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同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特区、“两链”融合示范区和国际创新高地。西安交大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贡献中国智慧。以前沿院为代表的“学术特区”活跃在国际学术交流的前沿,打造西部开放合作新高地。

  融入灵魂写进行动

  新时代续写爱国奋斗新篇章

  4月22日,西安交大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座谈会之前,专家和师生代表参观西迁博物馆,重温“西迁精神”。

  听党指挥跟党走,始终服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是西安交大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遵循。学校坚持“四为”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产教融合,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力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从上世纪50年代迁校时,满怀一腔热血的少年到如今桃李遍天下、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教授,从大西北缺少建功立业的知识型人才到交大55%的学生扎根西部,建设大西北,一批批后来者接过交大人的接力棒,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正书写着大西北的精彩画卷。

  “知识分子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和团队将继续奋斗,迎接时代大考,助力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这一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作出积极贡献。”

  陶文铨院士,18岁时作为交通大学西迁后的第一批直接到西安报到的学生,大学5年及研究生4年期间得到许多西迁前贤的熏陶。如今已入耄耋之年,面对时代新的任务,他想在有生之年继续为国家贡献光和热。

  如今,“西迁精神”已成为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旗帜引领。“在千人报告厅聆听西迁老教授潘季讲述西迁的岁月,激励着作为新一代“西迁精神”传承者、创新港建设发展主力军的我们,秉持精勤求学的品质,在学校建设和国家建设中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西安交大第二届“新港—新干—新秀”班学员说。

  “正是身边这些最温暖、最真实、最让人感动的西迁故事激励着我,现在我是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今年7月我们22名队员就会到西藏、云南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希望用微薄的力量为西部教育做出贡献。”交大学子马凯表示,“把‘西迁精神’融入灵魂写进行动,未来我想选择留在西部,勇担使命,为国立业。”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表示,西安交大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全体交大人共同奋斗的结果。下一步,建立高水平人才队伍,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局势,勇担时代使命,深化产教融合,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建立创新联合体,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善于调用一切资源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大学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形态、新路径。

  “西迁精神”背后的故事跨越时空,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奋斗前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交大师生将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依托,把爱国奋斗的新篇章,继续书写在祖国大西北这片热土上。(文/记者 任娜  图/西安交通大学提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