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高新区正在“蝶变”
2021-11-22 17:58:4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高岗):冬日的塞北榆林,早晚寒气逼人,而位于榆林高新区榆横工业区的兰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乙烷制乙烯项目现场,却是一派红红火火的生产场景。这个今年8月份正式投产的“巨无霸”项目,从启动建设到建成投运仅用了2年时间,“高新服务”和“高新速度”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1

全力生产中的兰州石化榆林乙烷制乙烯项目 摄影 赵晨

  靠山却不只吃山

  榆林,因煤、气、油、盐资源富集,而成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并被冠以“能源之都”的称号。在此资源禀赋的加持之下,榆林高新区从诞生之初,就被深深地烙印上了“能源经济”的标签。

  1999年,榆林经济开发区设立。2011年,陕西省政府批复,榆林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2年,国务院批准榆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陕西省获批的第五个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全国唯一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2

榆林高新区 供图 榆林高新区管委会

  多年来,榆林高新区“靠山却不只吃山”,围绕“高端能化”做足文章,推进产业链发展迈向专业化、现代化。在能源化工行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改造,成功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以榆林能源化工交易中心为支撑,布局数字经济产业,获批省级能源数字经济示范园,并成为省级数字经济试点。

  目前,依托未来能源、中煤榆林、延长榆林等龙头企业,榆林高新区做强煤制油产业链、煤制烯烃产业链、煤基含氧化学品产业链、氢能全产业链四大产业链条,形成了以煤化工为重点的产业集群。2021年1月,榆林高新区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复为国家火炬煤化工特色产业基地。

  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颐高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基地,众多创业企业在此入驻,科技创新项目在此聚集。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主要建设双创展示、新兴产业培育、大学生创新基地、创业咖啡等板块,形成集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基地,打造陕西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这是榆林高新区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的一个缩影。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3

榆林高新科技创业孵化园 供图 榆林高新区管委会

  据了解,近年来,榆林高新区把创新作为引领园区发展的第一动力,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对科技型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在政策引导和帮扶下,榆林高新区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全区引进和合作共建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70余个,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获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目前,榆林高新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70余家,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1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7家,孵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先后孵化企业超500家;建成国家煤及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分中心。

  2021年10月,榆林高新区出台了《榆林高新区融入秦创原平台助推高质量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在该政策三年有效期内,榆林高新区每年将投入约3000万元用于刚性兑付奖补资金,将对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等进行有效的帮扶。这是榆林高新区未来三年科技创新政策引导的一个重要举措。

  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

  2021年5月12日,在第五届丝博会举办期间,“工业互联网·让榆林拥抱‘数’时代”——榆林高新区工业能源互联网高峰论坛暨政产学研资介用合作大会在西安举行。会上,榆林高新区发布了首批《榆林高新区园区机会清单》,清单规划五大园区机会场景,推出30个场景项目,释放投资与合作机会200亿元。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入区企业,榆林高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探索形成了以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审批流程、提升服务质效为核心竞争力的“四心”工作模式,即:制度先行、企业定心;领导亲为、企业放心;筑巢引凤、企业舒心;助企解困、企业暖心。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4

群众在榆林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事 摄影 张勇

  此外,榆林高新区管委会累计建成2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1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500套高端人才公寓,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建成投用,实现190项行政审批事项、364项公共服务事项和91项省市下放事项“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与西安高新区实现134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区通办”。从企业的前期孵化到后期的成长壮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不断推出亲商、安商举措。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 6月30日,榆林高新区市场主体首次破万,累计达到10739户。2021年前三季度,榆林高新区共计签约项目49个,签约额444.35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3个,引资额79.86亿元,协议项目36个,引资额364.49亿元,主要涉及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