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发布: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让城市品牌真正成为利益多赢的价值工程
2021-12-07 19:11:3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菲责编:赵滢溪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柳洪华):城市品牌既是打造城市综合性影响力、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有效战略工具,也是国家品牌化的有力支撑。中国的城市品牌化实践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兴起于新世纪之初,于今正方兴未艾。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城市品牌发展之路必将是高质量发展之路。

  12月7日,地区品牌影响力报告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地区品牌影响力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该报告由主办方与国际在线联合发布。

  《报告》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增强自身可持续内生动能的重大战略调整和战略选择,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各层面、各领域的调适和变革,地区品牌影响力建设也应确立其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的思维。因此,对于未来我国城市品牌、区域品牌发展的思考,《报告》提出了公共政策安排、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构和提升等6点展望和建议。

城市品牌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展望和建议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11207171712

会议现场 摄影 唐薇

  增加城市品牌政策

  城市品牌化作为公共决策,具有不可回避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然而,当前我国城市品牌建设仍存在很大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公共政策供给也普遍匮乏。可以肯定的是,城市品牌建设离不开地区公共政策的支持和保障,这其中包括了立法、城市规划、财政支持政策、税收鼓励政策以及各种协调机制的政策安排等。

  《报告》指出,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城市品牌建设的公共政策供给更要进行扩展和深化。首先,政策的针对性和协同性不应仅局限于城市自身,视野应涵盖城市品牌与城市群、省域、都市圈及所辖县市乡镇的品牌网络化合作;其次,应制定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鼓励相关行动者在推进“双招双引”、促进文旅融合、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宜居宜业及深化城乡融合等重点领域中彰显和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品牌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助推器作用。

  提升城市品牌治理

  当前,城市品牌建设仍然存在有口号无传播、有规划无管理的现象,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城市品牌目标的匹配仍不够清晰,品牌建设盲目发力、传播追求短期效应。城市品牌影响力结构失衡的背后,是城市品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缺陷。

  《报告》认为,推进城市品牌建设需要有全市、全域和全局的战略思维,我国城市应制定城市品牌建设专项规划,用品牌语言重构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以此作为品牌建设的抓手;在规划、建设、宣传和管理构成的品牌工作链条中,将城市品牌工作的重点落在建设环节;织密城市品牌的治理体系网络,广泛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鼓励城市品牌治理网络体系成员的有序参与和表达,定期检视城市品牌建设的绩效与得失并及时调整改进,助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增强城市品牌韧性

  城市韧性是城市发展的安全风险底线,也是构筑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主题。面对“十四五”期间建设韧性城市的要求,各地需在发展建设中向文化、经济、社会、环境、形象等各领域导入韧性“成分”,进而增强城市品牌韧性。

  《报告》认为,我国城市应进一步强化城市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氛围,开创以文化为内驱力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城市文化筑起城市韧性的精神支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城市发展新动能,以增强产业链韧性和企业发展韧性来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韧性;通过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政策体系等措施,提升社会包容度、和谐度和参与度,提升居民的获得感。

  此外,我国城市还应结合“双碳”行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布局”,提升城市的环境韧性;做好城市品牌形象的动态监测与及时反馈,更好的发掘城市品牌形象的资源、机遇和新的价值点,提升城市的形象韧性。

《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发布: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让城市品牌真正成为利益多赢的价值工程_fororder_WechatIMG3331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彦发布《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报告(2021):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摄影 唐薇

  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

  近年来,以“网红城市”为代表的城市品牌,“裂变效应”往往始于文化旅游领域。然而在文旅融合发展下,文化品牌发展的稳定性不足,旅游同质化竞争顽疾仍然突出,文化品牌与旅游品牌“相得益彰”的局面仍需强化。

  《报告》指出,未来我国城市应进一步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在旅游产品创新和旅游服务拓展中的价值生态,围绕非遗文化、文化节会、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价值精神开发旅游休闲消费新场景,或将其有机植入到旅游休闲的消费场景之中,同时通过有关各界搭建共同探索和协同努力的新机制,不断推进文旅融合进程。

  打造营商环境品牌

  当前,各地已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营商环境的品牌意识和建设经验尚待提升。

  营商环境品牌(投资品牌)是城市品牌的重要子品牌。各地要在做好放管服、提升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规定动作的同时,着力推动一个并行匹配的品牌建设议程。其中,借助已经形成的城市标签的品牌资产,更好地打造城市营商环境品牌是一个重要思路。

  《报告》建议,我国城市应加强城市标签和城市品牌定位的关联;做好价值延伸,注重发掘城市标签、城市IP背后的价值资源;做好典型场景塑造,围绕城市标签,打造城市的典型场景。此外,营商环境品牌与城市的文化品牌、旅游品牌和宜居品牌密切相关,应充分利用城市文化底蕴、文化氛围的优势和特色、旅游和休闲的优势和特色、人居方面的公共服务和环境特色,构建招商引资的立体优势体系,塑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品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城市品牌是市民共享的城市无形资产,它来源于城市的世代累积和当代创造,服务于市民福祉的提升。城市品牌建设就是一种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城市建设模式,努力达成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营商环境、城市宜居环境和城市形象传播的紧密联动,进而推动城市品牌迈向协同、均衡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城市品牌建设是城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模式的重要路径。

  《报告》指出,未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城市应将城市品牌的“人民城市”价值理性更多地注入到品牌方法的工具理性之中,让城市品牌真正成为利益多赢的价值工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