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渭南正在崛起 ——渭南市奋力书写林业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
2024-01-04 11:56:10来源:渭南日报编辑:王菲责编:高岗

美丽渭南正在崛起 ——渭南市奋力书写林业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40104104641

白水县荒山绿化(资料图片)曾建全 摄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和书写者,在新旧更迭的交替点回望2023年的林业工作,我们能看到什么?

  把目光投向绿水青山间。看山,秦岭北麓、桥山南麓,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如火如荼。望水,黄、渭、洛三河沿岸,河流湿地、沿线村庄、交通道路一体化推进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行动,让绿色生态空间日趋扩展。目前,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47.1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9.3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1%。

  把坐标定位在过去未来间,从仓颉手植柏、仓颉庙古树群入选国家林草局“双百”古树,到富平、合阳两处文化旅游景区入选陕西省自然教育基地。从临渭区沋河、潼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分别顺利通过国家、省级验收,到全民行动掀起创森热潮,时间线与空间线交织,其所勾勒出的,是渭南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曲线,是林业人奋勇拼搏的绿色征程,是正在崛起的美丽渭南。

  山变绿了、水更清了、林更密了,曾经满目“疮疤”的山体已经草木蔓发、花开成海,一些曾经难觅踪影的野生动物频频现身,美丽的湿地公园成为群众身边的热门打卡地……这是2023年以来,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也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更是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渭南的初心使命,是全市林业人一以贯之奋力谱写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绿色,于渭南而言,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基因。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林业局的精心指导下,全市林业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关于林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立足乡村振兴,全面推动林业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资源保护持续发力

  深化林长制,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

  2023年12月的秦岭,莽莽绿野之中夹杂着零星的白雪。干燥寒冷的天气,挡不住潼关县各级林长和护林员们穿山入林的火热劲头。

  潼关县桐峪镇镇长、镇级林长吕玉芬每周一都会将各村的护林员聚在一起开个会。“会上我们会集中查看护林员的巡林日志,解决巡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吕玉芬说,“近期防火形势严峻,我们及时督促指导辖区内村级林长、护林员履职尽责,对巡林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工作清单,逐一抓好整改落实。”

  渭南林地面积达458.58万亩。2023年以来,全市坚持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以督查考核为抓手,全力构建高效能工作机制,扎实推动林长制工作落地见效。

  持续健全责任体系。发挥林长办“参谋部”“联络部”作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六次研究部署森林草原防火、荒漠化综合防治、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古树名木保护等重点工作。市级总林长、副总林长带头巡林,深入责任区督导检查,高位推动林长制走深走实。2023年召开市县总林长会议22次、发布市县总林长令18条,县级以上林长开展巡林活动242次,协调解决问题221个。制定林长工作提示单、责任区资源清单、巡林问题清单以及问题整改督办函,不断提升林长履职效能。

  持续强化部门协同。实施林长制效能考核,与市检察院、法院、公安局建立“林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林长+警长”工作机制,联合市发改、财政、生态环境等单位对责任片区林长制推行情况进行督查,实现信息共享、调查协作、协同督办,不断提升打击破坏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违法犯罪效能。

  持续夯实基层基础。开展“林长制绩效提升年”活动,压紧压实镇村林长责任,全面落实会议、巡林、报告、督查考核制度,镇村林长常态化召开工作会议、开展巡林护林,从源头上严控森林火灾、有害生物入侵、违法破坏林地等现象发生,打通林长制落实“最后一公里”,初步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网格化管理格局。

  目前,全市共建设乡镇林业工作站59个,通过省级标准化验收合格10个。鼓励基层林业站和林长办一体化建设,合并办公47个。潼关县林长制推行工作获省政府表彰。开展林长制示范镇村建设,9个镇村被省林长办评为镇村林长制示范点。

  荒山造林稳步推进

  建设“绿色银行”,推动全市“浅绿”变“深绿”

  年末岁首,冬意正浓。位于关中“北山”的桥山蒲城段,阵阵寒风中,屹立在“鱼鳞坑”里的侧柏,迎风挺立、精神抖擞,和周围的荒草一起构成了一层层草灌结合的高标准林带,顺着山峦错落有致铺设开来。

  桥山南麓是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常年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植被稀少,却蕴藏着大量的石灰石,是建材和加工石料的主要生产区。由于过度开采,致使植被破坏严重。近年来,蒲城县把桥山生态修复作为保护唐代陵墓、发展旅游产业、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高质量发展工程,围绕“花冠戴帽、绿带缠腰、经济林作裙”的目标,采用“鱼鳞坑”、“上垂下攀”、网格带状等方式,坚持常绿树种与彩色树种结合、乔木与灌木结合、用材林与经济林结合,全域推动绿化造林行动。

  蒲城县先后通过实施“四陵四山”石质山体生态修复、“采石场”生态修复、黄土台塬造林绿化等三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79亿元,造林12万余亩,基本实现唐桥陵、唐泰陵、唐景陵山体绿化全覆盖,境内主干道路迎坡面全覆盖,苗木成活率普遍达到95%以上。

  这只是渭北桥山区域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多种措施营造多树种混交林的一个剪影。从荒山荒坡,到漫山遍野重披绿装,桥山南麓一跃成为全市增绿幅度最大、绿化效果最好的区域。

  不仅仅是在渭北桥山区域,2023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要求,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在秦岭区域大力开展以森林抚育为主的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和人工造林填补林中空地。在黄河沿岸区域开展了沿黄直观坡面、沿线村庄、道路、湿地一体化治理。在洛河沿岸沙苑沙区采取封沙育林、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持续扩大沙苑沙区植被覆盖度。在平原区域实施了以森林乡村建设、交通道路、河流水系绿化为主的平原农田林网建设。

  突出“增绿”主旋律,全市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通过实体义务植树、“互联网+义务植树”、“植树缅怀、文明祭祖”栽植纪念柏等方式,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开展交通道路、河流堤坝、城镇村庄、荒山荒沟等重点区域义务植树活动。2023年植树节,市直部门和潼关县700余名干部在黄河岸边齐心协力栽植了2900余株苗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多措并举,同频共振,人人爱绿、植绿、护绿,全民共建绿色家园的文明风尚已基本形成,全市林业版图因此实现整体变绿,并正由“浅绿”向“深绿”迈进。(渭南日报记者 史王萍 董献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