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荔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县之力,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电商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深度融合、联动推进,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同步发展之路。
挖掘旅游资源拓宽增收渠道
1月10日,记者步入大荔县苏村镇沙南村,但见平坦硬化的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前,以“勤为本”“俭养德”等内容为主题的文化墙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2016年,沙南村还是另外一种模样:村子周围都是沙窝,村民们只能在贫瘠的沙地上种些花生、玉米和黄花菜,勉强过日子。村里的巷道坑洼不平,常年积水,车辆无法通行。全村共225户865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72户277人。为了让贫困户尽快摆脱贫困,沙南村抢抓大荔县打造沙苑景区的机遇,成立了金沙岛旅游有限公司,并依托位于沙苑景区核心位置的有利条件,发展沙地旅游业。目前,全村72户贫困户中,有33户贫困户在景区经营沙滩摩托车项目,28户贫困户在景区经营滑沙项目,5户贫困户在景区外经营小吃摊。2016年6月,金沙岛旅游有限公司又吸纳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进入公司务工。
据统计,2017年,沙南村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万元以上。沙苑景区的发展,助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
下寨镇新堡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按照打造精品示范村的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新堡村实施了涝池修复工程,建成心悦湖,周边配套建设凉亭、秋千及人行步道,为群众提供了舒心的休闲娱乐场所;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建设中国红葡萄绿荫长廊,对巷道、村道进行了绿化、美化,使村庄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实施卫生改厕工程,对旱厕进行改造,彻底解决了村民们的厕所环境问题;实施风貌改造工程,对屋顶统一建设马头墙,房檐进行仿古式改造,整个村庄整齐美观;实施了文化提升工程,努力提升群众文化素质。
通过实施系列工程,新堡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完成了3A级景区创建工作。村上还对5户贫困户的危房实施了改造,安置7名贫困群众作为美丽乡村的环境卫生保洁员,人均年增收4800元;选取1名贫困群众担任垃圾清运员,年增收6000元。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新堡村以冬枣、黄花菜和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实现蓬勃发展,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
据了解,大荔县早在2013年就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成立了专项办公室,制定了“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幸福乡村”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准、可衡量、能考核。其中“清洁乡村”包括卫生保洁、垃圾清运、污水治理等15项指标;“美丽乡村”包括四化提升、民居改造、卫生改厕、公共服务等23项指标;“幸福乡村”包括产业发展、民主管理、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37项指标,3个类型村庄分类创建、梯次推进。
截至目前,在大荔县272个行政村中,已建成村级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40座,完成卫生改厕8万套,修复重建农村涝池540个,每年栽树2000万株。全县目前所有的村建成了“清洁乡村”,40%的村建成了“美丽乡村”,15%的村建成了“幸福乡村”。
选准优势产业多元带动发展
官池镇西阳村,共有710户3100多人。2014年之前,村民以种植胡萝卜、黄花菜为主导产业。为更好地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群众的致富之路,2014年,村干部多次赴杨凌示范区等地考察学习,最终确定了建设单产高、市场风险小、管理简单、收益稳定,以辣椒为主的设施大棚园区。
目前,西阳村共建成标准化设施大棚710座,吸纳了众多村民入驻园区发展。在全村55户贫困户中,除了11户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外,其余44户贫困户已入驻园区,共经营标准化设施大棚161座,每亩大棚年收入在6000元至8000元,仅此一项,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0元。
2017年以来,大荔县通过产业园区牵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动、党员干部联动等措施,构建大区域扶贫平台,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扶贫深度融合,全县共带动贫困户8040户,贫困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至8000元。
依托电商销售 开辟增收新路
以冬枣闻名的安仁镇,通过电商,让皮薄脆甜的大荔冬枣走向了全国各地。由大荔冬枣延伸的相关产业链,也为贫困群众提供了超过1500个就业岗位。
家住安仁镇安三村的贫困户张建朝,有6亩冬枣。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儿子张力和女儿张华开始在网上销售自家冬枣,2017年,共销售冬枣300箱,增加收入6000余元。同时,他们还销售当地的苹果、桃等,又增加收入5000余元。
为建设美丽乡村,大荔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5000万元,捆绑涉农项目资金1.5亿元,50个包联部门投入4000万元,“一事一议”筹集村级保洁经费2000万元,全县每年整合投入资金3亿多元。 据统计,目前,大荔县已发展冬枣60万亩,瓜果菜68万亩,设施农业30万亩,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3个,全县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50亿元。其中“大荔冬枣”品牌价值超过39亿元,生产标准被确定为国家标准。(记者 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