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张安琪):什么是“丝路精神”?其实就是“走出去,谋发展”和“拉起手,共发展”的精神。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这一精神要求我们有‘博望眼光’和‘丝路意识’。”
在肖云儒看来,从古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丝路”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已成为一个中国实施新型全球化的思维、路径和平台,也是吸引、凝聚世界各国交往、合作的旗帜,构建世界各国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一个渠道。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专访(张思平 摄)
丝绸之路:从“三热”到“三心” 丝路经济日臻成熟
从2014年至今,肖云儒前后三次坐汽车跑五万公里,重走丝绸之路30国。谈到第一次踏上丝路最大的感想,他归结为“三热”:丝路概念在世界上很热乎,丝路经济开始热销,丝路沿线的人们对中国人很热情。所到之处,多国总理、部长接受采访,共同举办各类经济社会论坛。他认为,各国人们的热情,其实是对于身后强大祖国的热情。
“在土耳其,从安卡拉到伊斯坦布尔的高铁,是中国在境外修建并通车的高铁。当地人对高铁的热情,集中反映了对丝路经济的热情。”肖云儒说。
第三次重走丝路,在依然感受到“三热”之余,肖云儒更意识到,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已逐步趋向于科学、成熟,丝路经济正走向稳定的市场化,并逐步转化为丝路沿线人们的友谊和感情的结晶。
这些变化肖云儒将其总结为“三心”,即政府越来越上心、企业家很热心、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在马其顿阿尔卑斯山遇见一位70多岁的老头,他不仅知道‘一带一路’,还知道匈比快线(即:中国援建匈牙利至希腊地中海比雷埃夫斯港的匈比快线铁路),他希望我们回去建议多修一些支线,让山村也发展起来。这让我感到很温暧。”肖云儒说。鲜活的事例,就像是插在大地中的温度计,体现出老百姓内心对于丝绸之路的温度。
“老百姓把自己村庄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联系在一起,表明这个倡议很符合沿途人民的利益。”肖云儒坦言道。
文化自信:走向国际需将起点品牌落成文化项目
目前,热播栏目《国家宝藏》在全民中掀起一股“文史热”,在节目中,主持人用“周秦汉唐四朝文明定鼎天下”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的“文化自信”又被多次提及。
而谈到陕西当代的文化自信,肖云儒说:“陕西在当代的自信依然主要建立在文化这个基座上。我们为什么自信,因为我们民族古往今来就有核心价值观,古代有儒道释,现代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带动整个社会发展,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来源。”
如何带着文化自信走向国际?肖云儒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大力打造民族大国气派形象。陕西是古丝路的起点,如何利用好起点这个品牌,将品牌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将品牌存量转化为品牌增量,是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打造四“斯”:区位优势变成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
西安是古丝路的起点,这也是陕西的区位优势。要将这种区位优势和起点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肖云儒曾提出要打造四个“斯”。
一是打造“物流孟菲斯”,因西安地处国之中央,和周边城市距离大体相等,有利于打造物流转运中心;其二,打造“人流威尼斯”,利用起点和区位优势,打造旅游人潮的集散中心,外国人从西安辐射到中国其他城市距离均衝,航线、公路、铁路都比较经济;第三,打造“文流达沃斯”,举办丝路、教育、科学、艺术等系列文化高峰论坛;最后,将西安打造成为“智流三藩市”,例如旧金山(San Francisco)是硅谷所在地,被称为“三藩市”、“圣弗朗西斯科”。
肖云儒也曾建议,将西安建设成丝绸之路的母校,培养各国年轻人来学中文,让他们会成为丝绸之路上中外联络的主力,成为中国坐标的代言人。
起点优势、区位优势、历史优势、文化教育优势,串联却来,转化成项目,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实力。
共同发力 促进经济发展
2017年5月,“一带一路”论坛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肖云儒看来,“一带一路”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现在还刚刚揭开,序言还没有写完。他建议,要加强民营、中小微企业走出去,让他们在丝路市场上发挥作用,做大做强。还有,要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相关政府部门更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共同发力,促进陕西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