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彩“非遗”传承  留住安康“乡愁”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8-06-20 17:43:17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吴宇婷):6月16日,第十八届安康汉江龙舟节正式拉开大幕。现场观众不仅观看到了最精彩的龙舟比赛,还享受到了一场“非遗”文化盛宴。

  【原创+三秦大地 安康+移动列表】多彩“非遗”传承  留住安康“乡愁”

  平利弦子腔表演(摄影 段晓蕊)

  【原创+三秦大地 安康+移动列表】多彩“非遗”传承  留住安康“乡愁”

  汉调二黄表演(摄影 段晓蕊)

  平利弦子腔、汉调二黄、彩莲船等安康“非遗”文化节目的展演,让观众仿佛穿梭千年,感受到最独特的安康民俗文化魅力。

  安康地处秦巴腹地,为巴蜀、秦楚接壤处,拥有秦岭、巴山、汉江、子午道、茶马古道等标识,是中国的“生态心脏”和“文明脐带”。南北过渡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移民交流的历史机缘交相融合,形成了融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等多边文化为一体的汉水文化。巴山汉水的滋养和千年历史的积淀丰富了历史文化资源,为安康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

  【原创+三秦大地 安康+移动列表】多彩“非遗”传承  留住安康“乡愁”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出版发行(供图 安康市委宣传部)

  巍巍巴山,悠悠汉水。自2005年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展开以来,已初步建立起安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2017年2月,安康市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正式出版发行。

  截至目前,安康共有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和旬阳民歌4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安康花鼓子、汉江号子、安康小场子、八岔戏等37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汉阴纸伞制作技艺、汉滨脸谱制作技艺等175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这些“非遗”文化资源如音符一般,组合成了一曲沉静悠扬的旋律,演奏着世世代代安康人文化记忆的歌谣。

  作为现代人乡愁情结的“心动”点,“非遗”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安康“非遗”传承人的队伍在不断的壮大。截至目前,安康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4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00人,他们身体力行,用心守着文化传承的根基与灵魂。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遗”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据悉,近年来,安康市多家文物馆、博物馆持续发力,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加入了“非遗”扶贫和文化惠民的队伍中。积极探索“非遗”动态传承的路子,利用“非遗”项目的技艺,大胆创新文化创意产品,有效的传播了产品文化价值,提高了其使用价值。

  同时,安康还加大对各类技艺骨干(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利用“非遗”代表作的文化内涵,大胆创新文化创意产品,让更多居住在农村的贫困人群加入到文创产品的制作行列,通过电商渠道,在家里就能挣到钱。据了解,已有多款酿造、土陶制作技艺、编织、刺绣产品面市,为当地“非遗”保护传承做出了贡献。

  “非遗”作为地方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寄托着一种“乡愁”。保护和传承好“非遗”也就留住了“乡愁”。

  在“非遗”传承保护上,安康将加大对“非遗”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和整理力度,对“非遗”项目实行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真正让“非遗”这个文化瑰宝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成为安康人为之骄傲的重要载体。

  延伸阅读:

  安康部分“非遗”项目介绍:

  【原创+三秦大地 安康+移动列表】多彩“非遗”传承  留住安康“乡愁”

  安康火龙(摄影 孔繁宏)

  安康火龙

  安康火龙已经有300年以上历史,是汉滨先民薪火相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用于民间祈福、节事欢愉、节日岁事、村落欢庆等。主要分布于汉滨区月河川道南北两山和安康城区一带,并辐射旬阳、汉阴、平利、岚皋、紫阳等县。其制作由龙宝、龙头、龙身、龙尾、龙衣、炸油捻、哧火筒等组成。习俗有洗龙、摆出龙宴、龙点睛、庙敬天地、接龙、拜主敬神、披红献宝、送龙、卸龙衣、送龙归天等,玩火龙由摆四门、舞龙、烧龙、逗烧龙等组成。

  【原创+三秦大地 安康+移动列表】多彩“非遗”传承  留住安康“乡愁”

  汉调二黄(供图 安康市委宣传部)

  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清道光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原创+三秦大地 安康+移动列表】多彩“非遗”传承  留住安康“乡愁”

  平利弦子腔表演(摄影 段晓蕊)

 弦子腔

  弦子腔,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方言为基础,有13种唱腔板式,常用的曲牌8首,唢呐曲牌18首,锣鼓打头30种。平利弦子是集腔音乐、声腔、调式、板落、曲牌、打头和演唱的一套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弦子腔的说唱性、每段唱腔尾接观众互动的“喊腔号子”、以及乐器中的弦胡和“莲花落”是弦子腔有别于其它剧种的三个显著的个性特征。2011年5月23日,陕西省平利县申报的“弦子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创+三秦大地 安康+移动列表】多彩“非遗”传承  留住安康“乡愁”

  翻天印表演(摄影 段晓蕊)

  翻天印

  翻天印是安康市汉滨区春节期间玩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翻天印是传统道具舞蹈“武狮子”阵法表演系列的通称。以耍狮子为主,跑竹马和彩船表演为辅。兴于清初,盛行于安康汉滨区月河川道一带八个乡镇,其表演动作难度大、场面大,是表演者与观众形成互动,参与人众广的一种表演形式。舞狮人要用狮子头将桌子一层层拼齐码好;最顶上背靠背放两把太师椅或倒放的八仙桌,好似一个印章。翻天印已列为安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