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陈岚):伴随计算机科技以及相关应用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一词自从1956年在Dartmouth(达特茅斯)会议上诞生至今,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这种承载了人类智慧的科技“容器”让许多专家学者倾注毕生精力,只为心中追求的“科技梦”早日实现。
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国际在线陕西频道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郑南宁教授,回顾他与人工智能科技相伴走过的岁月。
奋进崛起:改革开放带给一代人的机遇
“正因为有了改革开放,我们才能有进一步去国外学习先进科学知识的机会。可以说我个人的成长以及所从事的领域伴随着40年时间不断进步和变化。”说起改革开放,郑南宁感触颇深。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左)讲述人工智能研究发展(摄影 尹承龙)
1978年,作为第一批考上研究生的高学历人才,郑南宁在西安交通大学深造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学科知识,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后前往日本庆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谈及选择去日本留学的原因,郑南宁表示80年代初期日本机器人领域无论从科学研究还是产业应用都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尤其是1981年日本经济通产省宣布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中提出要让计算机看字识图、理解人的语言、自然地与人进行交流的预期,给整个信息科学发展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这与美国的爱德华·费根鲍姆教授所出的《第五代计算机》一书中的发展预期以及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中提出的人工智能预期也十分一致。
在向当时世界先进科学知识学习的背景下来到日本求学的郑南宁,期待能够学以致用。到达东京的一瞬间,还是被眼前所见的一切深深震撼:“1981年到达成田机场,亲眼见到那里的高速公路、现代化机场、便捷的城市交通,走进大学感受先进的大学科技氛围都让我震撼不已。那种发自内心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去学习的动力驱使我们这批人通过争分夺秒的研究学习来拿回我们错过的发展机会。”
通过4年时间的学习,郑南宁取得日本庆应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并做短期的博士后研究就回到西安交通大学。“回到西安交大,我和我的硕士生导师宣国荣教授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把所学知识转化,追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1986年,在学校建设规划和导师的带领下,我们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至今为止的32年时间里,一批又一批交大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进步。”目前的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学科,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郑南宁的主持下,结合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推进自主创新研究和获得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稳步向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迈进。
在郑南宁看来,40年时间改革开放更深层次的改变是中国整体科技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华丽转型。中国高校在承担国家的科技创新方面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责任。如今学校把科学研究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当前的科技领域在发生着什么,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更好的掌握知识。
追赶超越:从认识自身差距做起
随着时代以及学科的进步,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深度学习;不管是机器算法,还是标签模型,这些晦涩难懂的字眼都逐渐从实验室走出来,一步步走近日常生活。医疗、车载、客服、政法、交通等各种领域的初步应用,都在证明人工智能的脚步离大家的生活越来越近。
郑南宁与学生一起讨论课题(摄影 陈岚)
多年来,郑南宁带领其研究团队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机器视觉与图象处理等重要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为中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和图像处理学科及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其发展与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生物学、心理学、数学等学科深度融合。现在的科学家、研究者们需要深入交流与合作,推进学科交叉,共建新一代人工智能交流学习平台。
发展人工智能一方面要踏踏实实积极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重视人工智能在重大学科领域和工程中的实践应用。“从应用的层面,比如说语音识别系统、搜索引擎,电商平台等等大数据应用方面目前国内和国外总体来讲没有差距,甚至某些方面还走在前端。但是从未来发展看,在开发类似AlphaGo(阿尔法围棋)、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沃森等平台构建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想与国际一流水平并驾齐驱,需要相关科研机构、企业专注在基础研究层面,持之以恒的探索人工智能的新方法。”郑南宁表示。
传承创新:西安需发挥科教优势打造城市名片
2018年5月28日,随着在语音识别领域国家级骨干企业科大讯飞与西安市政府、西安高新区的正式签约,人工智能在西安的布局再落一子重棋。对于西安未来在科技、人工智能方面的建设发展,郑南宁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的深度结合应用上,西安还要和深圳、杭州、宁波等城市寻找差距,他们在新技术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产业转型方面结合的很好。虽然西安经济整体发展受地域影响比沿海地区稍微慢一些,但是我们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这是一张独特的名片。打造好这张名片需要发挥的是类似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高校科教资源,将学校先进科研成果在本地加大转化力度,培育出西安自己的阿里、讯飞等优秀公司,进一步驱动高校科研团队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真正实现校企资源融合。”
据了解,西安交通大学为让学生成为具有科学家素养的工程师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成立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师资力量汇聚控制、计算机科学、电子、数学、生物学、神经科学领域的优秀教师以及其他高校教授、知名公司的研究员,共同推进人才的培养。日常教学的同时还设置游戏设计课程、天文学、生物学等知识学习,这样的人才培养才能让学生将“脑”与“手”结合,主动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动手创造实现。
“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成功一定取决于自己人生追求过程中的态度,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易的放弃它。只要踏实思考,结合自身兴趣从事行业,坚持自己的想法,当好的机遇来到时就能够抓住并取得成功。”郑南宁谈到对于年轻一代的建议时说道。
从1956年至今60多年时间,全世界科学家们一直在追逐着“人工智能梦”,从1978年至今中国改革开放40年时间里,像郑南宁一样的中国科学家也在通过实践探索着更广阔的科学世界。正如郑南宁多次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将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样的改变将远超过去千年以来所发生的变化。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大国的优势,把中国数据和用户的优势资源转换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优势,深化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才能做大做强我们自己的人工智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