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驱动非遗传承新模式 让非遗走进生活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8-07-19 17:47:21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陈岚):自从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已经走过17年岁月。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2018年7月17日,中省市主流媒体来到位于西安高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陕西丝路非遗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丝路非遗”),深度探寻在互联网时代运用产业化运营思维,对传统非遗项目进行深挖和保护的全新模式。

  见人:挖掘非遗文化中的传承精髓

  “仓颉字,雷公瓦,沣出纸,水漂帘”。位于西安市西南25公里沣河东岸的北张村自古以造纸为生,其制作的纸张因取自楮树皮(俗称构树皮)而得名楮皮纸。纯天然原料、完整手工艺保存让这项延续千年的手工艺被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收录。

  纸业兴盛时,“户户有作坊,家家造纸忙。”但随着时代发展,手工造纸工艺复杂且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意投入繁重受限制的手工造纸行业、造纸中专业工具匠人的消亡、制作工艺缺乏系统性的传承等综合因素,让手工造纸渐渐消退。

  尽管行业凋敝,但是其传承人张逢学坚持古法造纸,他的儿孙也在传承这古老的造纸技艺,守望着长安区北张村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记。被这种坚持、传承精神所打动的丝路非遗董事长赵俊峰,多次带领团队走访了解楮皮纸的制作工序、产出量、销售,并思考如何让传统非遗和科技元素结合,延续这种传承精神,创造新的辉煌。

  结合国内外如桑皮纸、日本古法造纸等类似项目保护研发,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丝路非遗围绕长安古法造纸“楮皮纸制作技艺项目”进行多维系统开发。

  丝路非遗:科技驱动非遗传承新模式 让非遗走进生活

  渭南剪纸协会会长雷志成(右)讲述作品创作思路(摄影 马淑媛)

丝路非遗:科技驱动非遗传承新模式 让非遗走进生活

  陕西丝路非遗文化有限公司推出的“楮茯”产品(摄影 马淑媛

  以楮皮纸结合泾阳茯茶推出的“楮茯”产品以及自主研发的“长安礼道”系列非遗文化产品系列成为2018年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认定为指定礼品;子公司麦芽影视拍摄的《匠爱进行到底》系列人文记录片第一集《古法千年耀余晖》被央视二套选播;子公司捷幻科技开发的造纸术VR交互式体验项目被陕西省文化艺术数字馆体验使用。一系列围绕楮皮纸进行的衍生商品及数字产品开发带领大家走进非遗文化,触摸濒临失传的古老工艺,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以及传统非遗在新时代下焕发出的新的活力。

  见物:用全新方式综合展示非遗文化

  陕西省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全国非遗重要代表地区之一,其所拥有的非遗极为丰厚。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74项、省级项目520项、市级1514项、县级4150项。

  丝路非遗:科技驱动非遗传承新模式 让非遗走进生活

  陕西丝路非遗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俊峰讲述非遗保护开发(摄影 马淑媛)

  通过对楮皮纸的研究开发,丝路非遗公司发现以楮皮纸为载体可以传播多个种类的非遗项目。2017年10月,丝路非遗举办“楮皮纸上的非遗展”,让凤翔木板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邰立平、藏文书法非遗传承人巴松邓珠、永州女书非遗传承人胡美月、苗画非遗传承人梁德颂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在楮皮纸上的精心创作,让多种非遗元素融合,让大众对非遗产品有全新的认识。

  “楮皮纸上的非遗展”让丝路非遗以及诸多非遗传承人看到大家对非遗项目的关注和喜爱,也启发了丝路非遗公司的全新思考。如何让非遗项目集合展示?如何让大家能够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非遗项目?对于这些问题,西安高新区主动探寻人文交流合作新模式。在西安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在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起空间面积达600平米的丝路非遗体验中心。体验中心里不但汇集了花馍、手工皮影、剪纸、木板年画等非遗传承作品,还同时展出新匠人的手作首饰等产品。这座非遗生活体验馆给都市里的人开辟一个休闲空间的同时,还能够集中展示非遗文化项目,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目前陕西丝路非遗文化有限公司已与100余位国家级、省内外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并已获建陕西省数字文化创新示范平台。将持续致力于非遗文化保护、非遗项目开发及推广,同时秉承“让非遗文化融入生活让创新设计点亮未来”的发展理念,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文化产业发展与交流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对非遗项目进行价值挖掘、创新设计、品牌运营,全方位促进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创新。

  见生活: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围绕国家提出的“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丝路非遗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科技与手工结合的开发,让花馍变成了家中展柜上的装饰品、旧时宫廷御用的花丝镶嵌饰品通过互联网走进了年轻女孩们的梳妆盒中、上千年不变色的楮皮纸变成茶叶包装纸,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福成为礼品送到亲戚好友手中。使得非遗回归生活,并且在当代生产生活中再现活力,这正是陕西丝路非遗文化公司所呈现的创意之处。

  丝路非遗:科技驱动非遗传承新模式 让非遗走进生活

  新匠人代表赵琳静讲述新时代非遗物质传承保护(摄影 马淑媛)

丝路非遗:科技驱动非遗传承新模式 让非遗走进生活

  新匠人代表赵琳静制作的手工花丝镶嵌首饰(摄影 陈岚)

  改革开放四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逐渐被社会重视,但赵俊峰认为,保护非遗并非简单保护几个传承人或一群人,更重要的是要保护整个与之相关的文化群体,包括历史传承和文化空间。非遗传承与保护真正的意义在于未来,没有非遗就没有文化之根,没有认同与归属感。当物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需要返回到自己的传统中去,寻找人与大地、现在与过去的关系,从更新的视野上构建未来。

  丝路非遗所做的仅仅是第一步,未来还有许多路要走,但是在陕西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西安非遗产业发展正以一种快速增长的姿态向前奔进,未来西安的非遗产业繁荣指日可待。

编辑: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