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脱贫“劲旅”
陕西日报  2018-08-06 10:00:22

  延川县80%以上的村是沟道村,村民居住分散,养殖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多数贫困户因缺资金、缺技术,对养殖业信心不足,再加上产品销售难,养殖规模越来越小,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延川县委、县政府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集中培育、提升发展”的思路,积极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前延伸建基地、向后延伸接物流,将群众有效地嵌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链,推动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变短期、零散产业为长期、稳定产业。

  延川县文安驿镇张家屯村土地条件和产业基础都比较差。为了改变张家屯村的贫穷面貌,2017年6月,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和“制度引领、项目带动、村企共建”的思路,张家屯村注册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农户土地统一流转后,利用项目资金和村民入股资金,发展山地苹果1450亩、蔬菜大棚22座,养了上百头牛、一万多只鸡。

  张家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山地苹果和村民所养的牛量化折股后,交由第三方企业运营管理。企业和合作社按股分红,其中合作社收益中,村集体预留20%,其余按照土地股、资金股、人口股等股份比例给村民分红。养鸡产业按照“借鸡还蛋”的形式,与延川世礼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运营;棚栽产业按照集体所有、有偿使用的原则,出租给农户经营。

  7月25日,张家屯村第一书记冯鑫介绍,通过先后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延川有限公司、延川世礼禽业有限责任公司、梁家河大山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张家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已将全村150多户农户的近1800亩土地统一流转,村民手中的“散资源”一下子变成了“活资本”。

  延川县工业园区管委会是张家屯村的包扶单位,管委会主任杨勇告诉记者:“除了果园和养殖产业,张家屯村还规划建设了22座设施大棚和200立方米沼气池,由张家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农户以租赁的方式经营大棚,形成可持续的‘棚—沼—畜’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村民也有了可持续的收入。”

  在延川县关庄镇十甲村养殖基地,村民胡月身正在大棚内忙着给鸭子喂饲料。看着一只只扑腾跳跃的鸭子,胡月身笑呵呵地说:“我这座大棚能养2000多只鸭子,2017年10月到现在,已经卖了三茬,纯收入一万多元。”

  十甲村第一书记贺海涛介绍,2017年7月,北京大鸭梨餐饮集团在十甲村成立了延川知情农业专业合作社。一年时间,大棚鸭子养殖就成为村上的特色增收产业。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技术员的指导,几个月下来,我养鸭子已经得心应手了,大棚鸭子养殖是个好产业。鸭子出栏后,专门有人来收购,当天就能拿到钱。”短短几个月的养鸭经历让胡月身尝到了甜头,“不仅风险小、投资少,而且收益好,一座养殖大棚每年可以养鸭六七茬,效益十分可观。”

  延川知情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孵化场、饲料厂、种鸭场、屠宰场、冷库五部分组成,总投资近6000万元。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支部+贫困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并与养殖户签订供销合同,对养殖户出栏后的鸭子统一收购,解决了销售问题。

  “目前鸭子屠宰量每天在3000只左右,通过深加工,真空包装后统一销往北京。”贺海涛说,“十甲村共有47户村民从事鸭子养殖产业,有86座大棚,其中贫困户有六户12座大棚,鸭子养殖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我们将协助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村里无稳定产业的农户养鸭子。”

  通过鼓励、引导农户加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建立绿色种植示范基地、规模农业,目前,延川县成立农业产业协会16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三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32个,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辐射全县2000多户贫困户增产增收。(记者 王雄 通讯员 李鹏)

编辑: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