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在癌细胞的“沙漠”中寻找生命的“绿洲”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8-08-08 13:20:01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宋佳):7月24日,一篇署名为祝旭龙、刘颖杰的文章《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催泪读完……》(以下简称《放弃不难》)在微信公众号“医学界肿瘤频道”推送后引发陕西医疗从业者广泛热议,大量转发。文章的偶然出现,打动了一个与癌症相关的群体。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在癌细胞的“沙漠”中寻找生命的“绿洲”

祝旭龙、刘颖杰的文章《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催泪读完……》在“医学界肿瘤频道”推送截图(图片由祝旭龙提供)

  一次偶然的机会,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治医师祝旭龙看到护理实习生刘颖杰的实习日记,里面写道:“众生都苦,坚持一定很酷,天总会亮,愿你我以后的生活里,万物可爱阳光明媚,没有吵闹没有苦艰。”祝旭龙回想起自己刚刚进入行业时,也像年轻的护士一样需要时间来消化每天见到听到的痛苦、欣喜、感动、坚持,感慨万分。祝旭龙在刘颖杰的实习日记后面写下了自己的感想,从而就有了《放弃不难》这篇文章。

  肿瘤、癌症总是与痛苦、绝望相联系,提起肿瘤科室,大多数人会感到不寒而栗,充满着压抑、阴森、灰暗的气氛。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肿瘤科室,更不了解这群携手作战的医护人员。他们身上不仅有面对死亡的痛苦和无奈,也有救人的决心与希望,他们没有对生命感到麻木,而是更加珍惜生命。这一点,即便是他们自己,也是在经历过之后,才逐渐明白。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在癌细胞的“沙漠”中寻找生命的“绿洲”

  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楼道的绿植(摄影 宋佳)

  怀揣美丽心愿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

  2012年,医学生祝旭龙结束了五年的本科学习,在面对专业的继续深造时,他几乎没有犹豫的选择了肿瘤外科。

  一个医生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肿瘤专科医生的成长更加漫长艰辛,除了至少七、八年的就读时间之外,进入医疗体系之后,还需要同样长的一段时间积累临床经验,才能成为一位成熟的肿瘤外科医生。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在癌细胞的“沙漠”中寻找生命的“绿洲”

  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治医生祝旭龙进行术前准备(摄影 宋佳)

  显然,23岁的祝旭龙已经做好了“打怪升级”的准备。如今,进入肿瘤外科领域6年之后的他,仍然清晰地记得曾经的初心:“90年代以前,肿瘤化疗病人没有有效的止吐措施,撕心裂肺的呕吐常常使化疗病人产生轻生的念头,止吐药的出现极大地化解了病人的痛苦。可以说,肿瘤学研究每迈出的一小步,对病人来说都是一大步,所以当时我觉得肿瘤学非常值得挖掘。另外,晚期肿瘤病人常常绝望且痛苦,虽然不能彻底治愈疾病,如果我们能够缓解他们的痛苦,也是很有意义的。”

  2012年是祝旭龙走入肿瘤专科的起点,而此时的刘颖杰只有14岁,还是生活在渭南蒲城的一个中学生。在父母和祖父母两代人的庇护之下,刘颖杰一直生活在阳光之中,正如她自己在日记中写到的一样:“我们是温室里长大的花朵,我们是膨胀的热气球自由飞翔……在我们这里没有难过,没有痛苦,世界都是美好的。”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在癌细胞的“沙漠”中寻找生命的“绿洲”

  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护理实习生刘颖杰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摄影 李昕昕)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2016年。18岁的刘颖杰像所有高三学生一样,需要经历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等人生必经关卡。与家人商议之后,凭着儿时对“白衣天使”这一美好形象的向往,刘颖杰选择了护理专业。那时,她印象中的护士用一个词描述就是“可美了”。

  面对生命流逝

  学会与自己和解

  当刘颖杰还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时,祝旭龙已经在肿瘤外科体会过陪伴患者走过人生最后一程的慌乱和无力。

  2015年,祝旭龙研究生毕业,进入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担任住院医师。短暂的适应之后,祝旭龙迎来了新人必须面对的工作——值班,这是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值班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其中就包括危重病人的离世。在医疗行业中,将这种情况称为“送病人”,是值班医生最不想面对的情况。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在癌细胞的“沙漠”中寻找生命的“绿洲”

  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治医生祝旭龙(中)进行术前准备(摄影 宋佳)

  祝旭龙 “送走”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乳腺癌双肺多发转移的患者。半夜,患者告诉护士呼吸困难。祝旭龙回忆:“这个病人入院后,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我去看了一下,听诊双肺满布的干、湿啰音,便加了组平喘和化痰的药物,一两个小时后,护士找我,说气短加重了,我让护士接上心电监护,氧饱和度只有70%。”

  这种情况下,祝旭龙叫来了自己的上级医生。而此时,病人的氧饱和度、血压都在直线下降,祝旭龙和上级医生开始对他进行抢救,但药物抢救和心肺复苏之后,情况仍在恶化。“其实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救不回来了,家属不同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仍不愿放弃,让我们继续抢救,但后面已经于事无补。”祝旭龙说道。

  那是祝旭龙第一次如此正面地面对绝望中的家属,他看到有的人在哭泣,有的人走出去打电话……初出校园的祝旭龙潜意识中认为每种症状只要按照步骤处理,病人就能够“缓过来”,但现实却并不是如此。“书上写了每个症状应该如何处理,但是实际上这么做有时候却不起作用。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医生不能处理所有问题。”祝旭龙说道。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在癌细胞的“沙漠”中寻找生命的“绿洲”

  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治医生祝旭龙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摄影 贺秋乐)

  在肿瘤外科,祝旭龙慢慢成长着。他遇到过坚强、理智的病人,也遇到过焦虑、想要退缩的病人。据祝旭龙回忆,有一位老年患者因为过分恐惧治疗的痛苦,在首个疗程结束后突然中断治疗。两年后,因为癌细胞转移,家属又将她送到医院,祝旭龙主管这位患者,但她拒绝治疗。家属无可奈何,只能和医生商量先给患者一些痛苦小但效果差的治疗。祝旭龙反复、长时间开导、劝慰这位患者,劝说她接受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最终,患者和祝旭龙做了一个约定,将呕吐、腿软、失眠等治疗副作用列成清单,如果治疗期间出现了这些情况,并且没有得到缓解,就停止治疗。祝旭龙说:“最后,经过严格的预处理,我们约定的这些不适都及时解决了,她坚持按时做了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

  祝旭龙表示,这个病人耗费了自己很大的精力,他把私人电话留给了病人,随时解决她出现的各种情况,“说实话,老人家有明显的强迫和焦虑情绪,经常周末或者清早打电话给我,很多次我都有不接电话的念头,但是又觉得她那么信任和依赖我,我必须要和她共同面对病魔。”祝旭龙说。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在癌细胞的“沙漠”中寻找生命的“绿洲”

  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治医生祝旭龙(左)正在手术(摄影 宋佳)

  除了疾病和治疗带来痛苦,高昂的治疗费用也是肿瘤病人需要面对的。祝旭龙介绍,他们科室收治的病人中,多半来自农村。相对于糖尿病、冠心病等“富贵病”,恶性肿瘤有时被称之为“贫穷病”。“除了结肠癌等少数癌症之外,肺癌、肝癌、食管癌等大部分癌症好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原因可能是这些人群相对营养条件差、卫生水平低、生活习惯不好。”祝旭龙解释。

  病人无法承受治疗费用时,医生就需要排除万难,在有限的条件下给予病人最好的治疗,这些往往只有临床一线医生才能切身体会。祝旭龙回忆起自己主治的一位来自内蒙古的乳腺癌患者:“她来的时候已经很痛苦了,希望立刻手术,但是当时的情况如果手术的话容易复发转移,需要先使用一种最新的血管靶向药抑制肿瘤生成,这个药一个月一万多块钱,不报销,她接受不了,后来正好赶上科室开展的一项临床试验,买三个月赠终身。很幸运的是她吃这个药起了作用,肿瘤慢慢变小。”

  然而,手术之后的化疗和放疗费用更是这位患者难以承受的。坚持完化疗之后,患者已经山穷水尽,对祝旭龙说:“我的命是你们给的,感谢你们,但是我把家里的店盘出去了,周围能借的钱也都借了,实在承受不了了。”无奈之下,患者暂时离开了医院。

  三个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祝旭龙得知普通的适形放疗一次只需7500元,这种技术已经逐渐淘汰,但是便宜,祝旭龙尝试着联系患者,患者终于同意接受放疗。“放疗科医生反复跟我聊,说这个方式副作用大,会引起严重的心脏损害,让我考虑好,也和病人说清楚。我说无论如何也要先给她做,因为如果不放疗的话,她之前的努力都会白费。”祝旭龙顶着压力,为这位经济困难的病人联系治疗,所幸的是,一周之后,病人家属又筹到了一笔钱,让她可以进行正常的放疗,直到放疗结束。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在癌细胞的“沙漠”中寻找生命的“绿洲”

  祝旭龙办公桌上的病人家属感谢信(摄影 宋佳)

  来到肿瘤外科的病人,一部分是早期和中期的患者,正如上文提到的两个病人一样,他们是幸运的,这也让祝旭龙逐渐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在我们科室,我觉得肿瘤治疗是有希望的,我可以很自信的告诉病人,能够基本痊愈或者得到很可观的生命延长。”祝旭龙说道。

  但是,当自己主管的患者病情恶化时,祝旭龙也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没有办法,我只能让自己不去想这些不好的结果,因为需要我去治疗的病人还有很多。”

  他谈起电影《入俭师》,他说这部电影是他能够平静面对晚期病人的转折点。《入俭师》讲述的是一位入俭师新手的故事,他负责为亡者进行仪容着装的最后整理,带着强烈的仪式感,让亡者在亲朋好友面前带着尊严和体面离去。祝旭龙觉得,面对晚期病人,他也有类似的感受。“对于没有办法治愈的病人,我们只能尽可能减少他的痛苦,不止是身体上的痛苦,也有心灵上的。去查房的时候,我会和这些病人多聊一聊,比如像朋友一样夸夸他(她)的气色或衣着。”祝旭龙说。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在癌细胞的“沙漠”中寻找生命的“绿洲”

  病人给祝旭龙的一张留言条(摄影 宋佳)

  作为一名抗癌从业者,祝旭龙必须学会面对晚期病人,以及病人的离世。在《放弃不难》一文中,祝旭龙引用了《众病之王:癌症传》中的一段话来描述抗癌医生所需的这种冷静:“在生活中,癌症能够消耗、吞噬我们的一切。它闯进我们的脑海,占据我们的记忆,渗透我们的每一次谈话、每一个想法。作为医生,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沉浸于癌症之中,那么,我们的病人就会感到这种疾病几乎会吞噬掉他们的生活。”

  告别校园

  领会人间苦痛冷暖

  显然,祝旭龙已经体会到了身上的责任,也学会了与自己的无力感和解,而这时,护理实习生刘颖杰也将告别平静的校园生活。

  2018年5月15日,经过层层选拔的刘颖杰怀着激动、高兴、紧张、干劲十足的心情走进陕西省人民医院。那天早上,刘颖杰和同伴早早起床,在清晨阳光的映照下,穿着工作服、戴着护士帽的刘颖杰还时不时拿出手机看看自己的帽子有没有歪。

  如今回想起来,刘颖杰觉得:“这样的我们,真是孩子。”

  她被分配的第一个科室是肾病血透病区。走进病区,映入刘颖杰眼帘的是摇摇晃晃的病号服和护士匆匆而过的背影。“我不知道那天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从二楼走下来的,腿和脚都是软的,难过得像丢失了至亲的人,没有方向。”刘颖杰在日记中写道。她既怕自己缺乏临床知识,又怕看到那些痛苦无助的神情。

  实习生活就在这种压抑的情绪下开始了,每天工作结束后,刘颖杰都会给自己的叔叔打电话哭诉,叔叔告诉她不能这样,这样的情绪会影响病人。刘颖杰把叔叔的话听进了心里,开始试着用笑容面对每一个病人,她发现病人也会向自己回馈微笑。“那一刻,觉得很开心。”刘颖杰说。

  7月15日,刘颖杰告别肾病血透病区,来到肿瘤外科。她在日记中写道:“去了新的科室报到,进科室门遇见一位没有头发的病人,瘦弱的身体支撑着宽大的病号服。早上7点多虽然外面已经有太阳,但在科室依旧看不见光彩。”

  两个月的实习生活让刘颖杰开始有点麻木,但是在新科室看到化疗带给病人的伤害之后,她又忍不住难过了。

 在抗击肿瘤的战争中

  永远不乏希望

  刘颖杰在适应自己的新身份,祝旭龙也是。2017年8月,祝旭龙从一位肿瘤外科医生变成了一位肿瘤病人家属,他在《放弃不难》一文中写道:“这种冷静,当自己转化角色成为患者家属或者患者本人时,往往会轻而易举地土崩瓦解。”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在癌细胞的“沙漠”中寻找生命的“绿洲”

  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楼道墙壁上患者在许愿树上留下的心愿便利贴(摄影 李昕昕)

  当祝旭龙从B超医生口中听到“看着像甲状腺肿瘤”的时候,头脑中已经“一片空白”,“虽然我清楚甲状腺肿瘤可以治疗,但毕竟是自己的父亲,难过和担心是不可避免的。”祝旭龙说道。

  父亲手术的那天,祝旭龙待麻醉后便出了手术室,那个每天进出的感应门,那天却再没勇气走进去。

  术后,父亲被诊断为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在中国人的总发病率不足5%,从此便开始了连续而繁复的治疗。

  在父亲接受治疗的这十一个月中,祝旭龙学会了乐观,学会了满足,也学会了隐去悲伤的情绪。每天和父亲一起吃饭、聊天,仔细算来,大概比过去五年在一起的时间还多。

  而此时,刘颖杰已经积累了多篇在肿瘤外科的日记,里面有46床9岁的小姑娘,剃光了头发依然可爱;有34床脸色苍白却带着微笑的阿姨,瘦小的身躯中隐藏着对生命的坚持;有54床声音很轻很温柔的老奶奶,从不会发出一声抱怨;也有凌晨从监护室里出来在楼道啃馒头的病人家属……

  她在日记里写“为了更久的活着,真的很累。”也写“我知道黑夜漫长,无论有多久,太阳总会出来。”

  在《众病之王:癌症传》的“作者记”中,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癌症医师、副教授者悉达多·穆克吉写道:“在4000年来的抗癌战斗中,一代又一代的男男女女贡献了勇气、想象力、发明创造和乐观精神……这里同样有胜利与失败、有连绵的战役、有英雄人物也有傲慢之徒、有劫后余生也有旧病复发。”

  走进抗击肿瘤的世界:在癌细胞的“沙漠”中寻找生命的“绿洲”

  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楼道墙壁上的许愿树(摄影 宋佳)

  祝旭龙,刘颖杰,以及所有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的医护人员都是这千千万万抗癌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正是医护人员的不断努力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给了肿瘤病人更多的希望。

  “从1809年世界上第一例卵巢肿瘤切除手术成功以来,手术、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不断出现和改良;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进入医保范围,这是肿瘤学家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给了肿瘤治疗源源不断的希望。”祝旭龙说道。

  虽然肿瘤研究的道路还很长,但是祝旭龙希望每一位肿瘤病人都能尽力坚持,因为多坚持一天,就可能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就会有新的希望。

编辑: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