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毕业证。资料图片
坐落在吴家东院里的望月楼,曾是青训班主任冯文彬、副主任胡乔木的居住、办公之地以及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办公场所。记者高山摄
7月25日,来自西安的游客参观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作为我省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学习,重温历史。记者高山摄
位于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东侧的迎祥宫的戏楼,曾是青训班学员娱乐、宣传的场所。电影《白鹿原》中开场唱戏的镜头就是在这里取景拍摄。记者高山摄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陕西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精神富矿,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抒写出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悲壮三秦大地。深厚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英雄的足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红色的记忆并没有在历史的深处褪色。
让我们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沿着红色足迹重走信仰之路,挖掘珍贵史料,探访革命旧址,浓墨重彩地讲述英雄故事,传播红色文化,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017年,随着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渭北大地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村落——安吴村(曾名为安吴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除了电视剧所取材的“安吴寡妇”的历史故事,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段火热的革命历史,再一次展现在人们眼前。那便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干部的基地——安吴青年训练班。
“聚在这儿我们上了生命的第一课,再会吧,我们到战场上去上第二课。我们将亲见祖国在血里得到自由,我们将在灿烂的乐园里上第三课。”民族危亡之际,安吴青年训练班走出了数以万计的爱国青年,为抗日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革命青年的熔炉,青运史上的丰碑”。如今,这里不仅是热门旅游景区,也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1开明士绅大义秦商
7月25日,记者乘车从泾阳县城出发,沿着山脚下的公路前行,不一会儿便到了安吴镇安吴村。安吴青年训练班旧址就坐落在山与水之间的一片静谧之地——吴家大院之中。这座建于清代中叶的古院落,不仅曾住着清朝盐商巨贾吴氏家族,而且国学大师吴宓也是在这里出生的。
唐代初期,吴氏先祖因做官,由江苏迁到安吴堡(今安吴村)。清代中叶,吴氏家族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院。其中东院式易堂,也就是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女主角原型——“安吴寡妇”周莹的夫家,最为兴旺。清末,重振家业的周莹以寡居之身慷慨解囊、助纾国难,被先后赐封“二品诰命夫人”“一品护国夫人”,由此,秦商代表“安吴寡妇”声名远播。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莹的养子吴怀先不仅捐献家产资助革命,还将吴家东院捐献给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时期培养青年干部的基地,也就是安吴青年训练班的办公、教学地点。因此,朱德评价吴氏家族:开明士绅、大义秦商。
安吴青年训练班以吴氏庄园为活动中心,其前部为领导机关班部,中部为会议室和晚会处,后部为安吴青年训练班二连驻地。“虽然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仅存的占地17亩的东院,但那时,占地240亩的吴氏庄园保存完好,五大院都在,解决了学员的住宿问题,所有学员就在这里打通铺。”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讲解员王文告诉记者。
今天的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就建在吴家的东院。这是一座三进四合院。据王文介绍,青训班时期,吴家原来的倒座房和下人房改为保卫科和办公处,原来的会客厅改为青训班班部会议室,东、西厢房则分别是青训班教务处处长刘瑞龙的办公室和总务处。在周莹住的上房的大门上,如今,挂着1988年胡乔木所题的牌匾“安吴青训班旧址”。
穿过东院前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中西式结合的两层建筑——望月楼,那是吴怀先于民国初年建造的供家人赏月、纳凉的地方。青训班时期,这里一楼是青训班主任、副主任居住、办公之地,二楼是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办公的场所。
走出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记者迎面遇到了62岁的安吴村村民姚云彪。他家就在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对面。攀谈得知,姚云彪的姨母姬会珍曾给周莹当仆人,姚云彪父亲的好友王志绪曾是吴家东院的管家。得知记者的来意,他热情地当起了导游,向记者讲述吴氏庄园的故事。
跟随着姚云彪的脚步,记者来到纪念馆东侧的迎祥宫。青训班时期,青训班的职工大队、医务科、青年书店等就设置于此,迎祥宫的戏楼便是青训班学员娱乐、宣传的场所。姚云彪说:“1938年8月,时任青训班名誉班主任的朱德,从前线回延安时,就在这儿给青训班学员们作了一场抗战形势的报告分析,还为学员题词‘学好本领上前线’。在朱德离开后,学员将题词放大,刻写在城墙上,鼓励自己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离开迎祥宫,姚云彪带着记者参观了位于纪念馆东北方向的吴氏陵园。姚云彪告诉记者,青训班时期,吴氏陵园就是学员们的露天课堂。“因为陵园面积大,而且里面柏树成林,形成天然的防空掩体,比较安全,所以学员平日就在这儿上课。上课时,教员找个树杈,挂个小黑板,就开始讲课了。学员们要么席地而坐,要么垫两块砖头坐着听课。所以,后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柏树林,好课堂,蓝天搭帐山作墙。学习为抗日,熔炉炼纯钢!’”
2革命青年的熔炉青运史上的丰碑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和广大爱国青年抗日救国的要求,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共同创办的战时青年干部学校——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1937年10月在于右任的斗口农场正式开班。西北青年救国会主任冯文彬担任青训班主任,西北青年救国会宣传部部长胡乔木担任副主任。1938年1月,由于校舍紧张,青训班从第四期开始,迁至安吴堡(今安吴村)。同年4月,改名为“战时青年训练班”,又称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
“到安吴堡去!”安吴堡这个陕西泾阳北部的小村庄,一下子成为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进步人士的向往之地。他们怀揣着革命理想和救国热情,克服重重困难,冲破道道关卡,云集安吴堡。
在这里,学员们不仅学习时事政治、军事理论、操场动作、游击战术等和抗战有关的知识,还参加野营训练、下乡宣传、组织民众抗战等实践活动。当然,最受大家喜欢的,还是竞赛。那时,不论是工作上的“墙报”“读书”“爬山”“技能学习”,还是生活上的“不吃零食”“不进馆子”“不抽香烟”“不擦雪花膏”等,都能成为竞赛的内容。
席草而卧、席地而坐,草帘挡风、露天上课。尽管战时物资紧张,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学员们学习报国的热情丝毫未减。没有钱购买文具纸张,他们就买来染衣服的颜料自制红、蓝墨水,制作沙盘代替纸张。为了减轻边区政府负担,他们到嵯峨山、淳化县亮马台开荒800余亩种地种菜,办起了自己的青年农场,实行生产自救。
在安吴堡,青训班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每期学员人数超过1000人,并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到各据点进行演出。为了介绍青训班的办班过程和经验,青训班还创办了自己的刊物《西青救与青训班》。
随着青训班声名远播,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了解情况后作出指示,要求青训班扩大规模,来者不拒。因此,青训班接收的学员人数越来越多,队伍不断壮大,分成了军事连、干部连、儿童连、妇女连等。正如毛泽东在1939年10月5日为纪念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创办两周年的题词:“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
作为抗战初期教育青年、组织青年、动员青年参加抗日战争的重要阵地,直到1940年4月青训班迁回延安,历时两年半,青训班共举办了14期,组建连队127个,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1.2万余名优秀学员。其中,包括高级将领范理、刘瑄,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刘鸿志、施家淦,《人民日报》原高级记者、《中国老年报》第一副总编纪希晨,著名化学家高鸿,著名作曲家刘炽,著名导演凌子风,著名演员胡朋,著名画家石鲁等等。
从青训班毕业的学员,有的进入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继续深造,有的奔赴抗战前线,有的深入敌后从事抗日武装斗争和群众工作,有的进入农村、学校从事基层领导和宣传工作,为革命的胜利组成了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安吴青年训练班这个革命青年的大熔炉,也因此被誉为“青运史上的丰碑”。
3红色文化永恒的精神财富
安吴青训班培养青年干部的方针和方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陈云。安吴青训班团结紧张艰苦奋斗的精神永放光芒——胡乔木。……民族危亡之际,青训班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今天,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远去,但青训班所体现出的革命先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严于律己、团结守纪的优良作风以及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光荣的革命传统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鉴于其重要的革命历史价值,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先后被列为咸阳市国防教育基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现场体验教学点、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教育基地、咸阳市廉政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三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
本着文物保护、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开发并重的原则,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向广大游客免费开放,游客只需持有效身份证就可以换票参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再现光辉历史、呈现中华民族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纪念馆采用了橱窗展示、实物展示、语音讲解、多媒体播放等多种展示方式,并大力开展“把爱国主义送出去,把同学们请进来”“历史文化名城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学习参观。一位大学老师在参观了纪念馆后说:“安吴青训班的辉煌历史和革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这次安吴之行让我受益匪浅,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2017年,随着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热播,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旅游接待人数急剧增长,火爆程度可比肩国内热门景点。据统计,2017年国庆假日期间,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36万人次,单日游客接待量最高达7万人次。2017年,纪念馆入选中国旅游总评榜陕西分榜“年度最受欢迎景区”。如今,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已经成为陕西周边人们旅游的新目的地。王文告诉记者:“这两年游客越来越多,现在,纪念馆的接待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大家参观游览的需求了。为了更好地展示青训班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泾阳县正在全面提升景区旅游环境,很快新的布展将与游客见面。”
据了解,泾阳县投资399万元,对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进行重新布展。该项目将完成多媒体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总务处、生活指导处、教务处、青训班学员学习开会住宿场所、冯文彬办公住宿地、胡乔木办公住宿地等场景复原,布展面积约1.52万平方米。此外,该县还投资794万元,实施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193万元,实施安吴堡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4红色旅游让历史的底片更清晰
泾阳县是一片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和八路军改编所在地,中共陕西省委也曾设立于此。现在,泾阳县存留有被誉为“中国第一班”的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云阳革命烈士陵园、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暨八路军总部、红军云阳改编暨八路军抗日纪念碑、口镇地下交通站旧址等诸多红色历史旧址。这些历史的馈赠,也为泾阳旅游注入了红色的灵魂。
近年来,泾阳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等发展机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682.82万人次,同比增长5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44亿元,同比增长61%。2018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48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9亿元。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泾阳县今年编制通过了《泾阳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加快构建“一区、两轴、四廊、五板块”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打造“全域旅游·全景泾阳”旅游文化品牌。据泾阳县文物旅游局局长李刚介绍,泾阳县还在编制《安吴堡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其中,安吴堡文化产业园项目占地1365亩,总投资约14亿元,将依托安吴堡文化、生态优势,围绕“吴氏家族春秋”“秦商精神家园”“关中文化精华”“红色经典旗帜”四大文化主题,打造安吴堡文化聚落景区。届时,还将举办秦商大会、安吴青训班红色论坛等活动。
记者离开安吴村时,已是傍晚7时多。吴氏陵园前面的工地上,依然有不少工人上上下下忙碌着,有的砌砖、有的刷墙,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记者询问得知,这里正在修建吴家花园。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去年12月动工,预计今年国庆期间将对游客开放。目前,景观围墙、叠山瀑布、茶楼、五凤楼主体、文化墙、造型盆景等已经完工,美景初显。一位工人激动地告诉记者:“等修好了你再来,那会儿更好看!”(记者 高山 实习生 王旖旎岳庶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