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司马迁祠。
8月3日,记者来到韩城市芝川镇,看见韩奕坡的高岗上,依崖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古朴浑厚的祠院——汉太史司马祠。祠院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北带芝水,南接魏长城,磅礴的气势与壮丽的风光恰如其分地映衬出其主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伟岸形象和高洁品格。
千百年前,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写就了具有伟大史诗意义与独特艺术魅力的史书典范——《史记》,不仅开创了编史的新纪元,还为后世树起了一座巍峨的文化丰碑。在历史的积淀中,司马迁的作品与人格的双重魅力愈发夺目,不但成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的大潮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无疑,在国学宝库中,《史记》和司马迁身上所蕴藏的无穷智慧和文化精髓也应在新时代中焕发更加灿烂的光辉。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52.65万余字,被列为“二十五史”之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的横空出世,在史学方面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且所载内容不局限于一朝一代或汉王朝域内。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会长张新科说:“我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里,没有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自《史记》之后,史学这一门类才在我国学术领域里取得了独立地位。而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古通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此外,《史记》还创立了史传文学传统,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张新科说:“与《水浒传》的‘因文生事’不同,《史记》是‘以文运事’。它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施展文学才华,把死的、冷冰冰的历史变成活的、热乎乎的生命,既给读者以历史的教益,同时又有艺术的审美享受。”
《史记》不仅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鲁迅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徜徉在《史记》的人物画廊里,无论是有作为的王侯将相、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或是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抑或是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等,都栩栩如生、出神入化,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展现出一个立体、全面的社会和时代。因此,《史记》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的宝库。有学者统计,取材于《史记》的剧目有180多种,在现存的132种元杂剧中,就有16种取材自《史记》,其中不乏《霸王别姬》《赵氏孤儿》等名作。
除了人物形象,《史记》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备受后世推崇。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无论是人物塑造、语言设计,还是情节安排、场面描写,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郭沫若曾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文化经典里的精神徽记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作为先秦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史记》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历史贡献;作为开天辟地的文史经典,《史记》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和精神价值,都是后世修身、治世的学习范本。
在《史记》中,无论是霍去病为国家忘自家、卜式输财助边等忧国、爱国的精神,还是夏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张骞通西域等开拓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商鞅变法、晁错变革、汤伐桀、武王伐纣等改革创新的精神,还是鲁仲连宁愿“蹈东海而死”也不忍秦国称帝、公孙臼与程婴为保护赵氏孤儿而牺牲自己等崇尚德义的精神等等,都给后人以深刻启迪。《史记》在记述历史发展的同时,将无数个富有活力的个体生命所体现的精神兼收并蓄,让民族精神的大河愈来愈宽,力量愈来愈强。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是这条大河中一颗璀璨的宝珠。司马迁秉承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忍辱负重,历经十四载,穷尽毕生精力,以求知、求真、求实的态度,最终著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不朽经典,完成了光耀后世的《史记》。
延续民族精神血脉
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张大可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史记》有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是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的珍贵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民族凝聚作用。
近年来,我省社会各界对司马迁《史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力度不断加大,多次组织召开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讨论研究《史记》中的文史关系、史记对地域文化精神的影响等问题;编写出版了《司马迁与华夏文化丛书》等20多种图书、《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等8部论文集,并启动了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和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史记研究集成》;2014年,韩城“徐村司马迁祭祀”作为祭祖习俗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2017年,相继推出的大型原创历史话剧《司马迁》、大型秦腔历史剧《司马迁》,让人们通过全新的舞台演绎,充分领略司马迁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忍辱负重、秉笔直书的宝贵精神。
作为司马迁故里,韩城大力弘扬史记文化、发展人文旅游。司马迁景区2014年跻身国家4A级景区行列,2016年荣获迈向世界的陕西旅游品牌奖,2017年荣获“全国最值得行走的50处风景”称号。国家文史公园的建成开放以及祭祀史圣司马迁大典、《史记》国际论坛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司马迁《史记》这一文化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司马迁与《史记》不仅是汉代的文化品牌、陕西的文化品牌,更是中国的文化品牌。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在新时代,守护和弘扬这一文化品牌,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史记》中所蕴藏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记者高山实习生岳庶昊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