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道酬勤,春华秋实。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40年来伴随着改革的春风,陕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紧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用心讲好陕西故事。近日,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国际在线陕西频道特策划“改革开放四十年 见证魅力榆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榆林各个区县,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风貌、新成就。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柳洪华):9月4日,“改革开放四十年 见证魅力榆林”主题参访活动正式启动。9月5日上午,国际在线陕西频道分别来到榆林市榆阳区和横山区,了解两地的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农民生活状况。
榆阳区:用改革之力强主导产业、优产业结构
作为榆林乃至陕西的农业大县区,近年来,榆阳区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机遇,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构建“市场主导、产权推动、工业反哺、科技支撑、产业特色、融资多元、生态文明、城乡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优化榆阳区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榆林市榆阳区的种植业(供图 榆阳区委宣传部)
榆阳区从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入手,提出了“减玉米、扩土豆、强果菜、精杂粮”的产业发展思路,深入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思路,配以实施“百亩核心攻关田”“南部山区一亩田”等工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籽料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富硒香谷、富硒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大扁杏、长柄扁桃、沙棘、山地苹果、葡萄、核桃等为主的果业种植,以及畜牧业养殖融合的农业产业结构。
除此之外,榆阳区还大力试点发展特色种植业,示范推广高粱、红葱、红薯、沙盖、扎蒙等新品种,大力发展黄芪、板蓝根等品种的中药材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榆阳区的北部草滩区着力打造万亩马铃薯花海景观,南部山区大力开发赵家峁一线乡村旅游,城郊周边重点打造酸梨海则村休闲采摘农业,因地制宜、突出优势、产业融合的区域性特色农业正在形成且持续深化。
榆阳区通过改革,激发政策红利,目前已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个、现代农业园区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10个。
榆林市榆阳区的畜牧业(供图 榆阳区委宣传部)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建设,榆阳区沙漠变绿洲,荒地变良田。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86.4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132.1万亩。高效、高产、优质的现代特色农业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6%。201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1.21亿元,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斤。
横山区:创新农业生产方式 稻田养蟹让农民“一地多收”
横山区位于榆林市中部,淡水资源丰富,但由于盐碱土地较多,水成为了横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改革开放40年来,横山区通过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围河造田,共开辟了8万亩稻田,目前的水稻耕种面积为4万亩。
“由于无定河地下的油气资源、盐资源比较丰富,导致无定河周围的土地盐碱化较大,严重影响农作物种植,因此只能种植水稻。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水稻种植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榆林市横山区水产工作站站长郭宏强告诉国际在线陕西频道。
榆林市横山区农民养殖的稻田河蟹(摄影 罗赟鹏)
同属榆林市辖区,横山区同样在“三农”改革上下功夫,推进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扩大稻田养蟹规模,发挥稻田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方面的作用。近年来,横山区大力发展和推广的稻田养蟹模式,已逐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助力,也成为横山区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深度利用生产资料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稻田养蟹是采用“大垄双行”水稻栽种模式,既能满足河蟹生长所需的光照和活动空间,又能使水稻获得良好的通风透光,提高水稻产量。这种立体生态种养新技术模式让农民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三收”。2017年至今,横山区将稻田养蟹作为横山渔业的主导产业来抓,并计划于2020年建成陕西首个万亩稻田生态养蟹科技示范基地,使稻蟹综合种养成为一项服务地方、助力脱贫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已发展稻蟹综合种养10660亩。
据介绍,横山区每亩稻田产值2000元左右,通过在稻田里养殖河蟹,每亩稻田养蟹为农民额外增收400至500元。“现在我租了300亩稻田养蟹,2017年一年依靠稻田养蟹就收入12万左右。”当地农民乔建兵告诉国际在线陕西频道。
横山区通过稻田养蟹,实现了“水稻+河蟹=农民增收+企业增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成效。横山区还引导养殖户发展养殖新品种,引进小龙虾进行稻田养殖试验。2018年试验面积30亩,试验池塘养殖小龙虾,池塘自繁小龙虾苗种等项目。
榆阳区和横山区抓改革、促“三农”,已成为榆林市奋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核心目标的缩影,也是促进现代农业扎根黄土地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