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有效治理,泾阳县采石矿山环境破坏影响面积大幅减少,昔日的“旱腰带”正逐步变成“绿腰带”。本报记者张英摄
位于泾阳县安吴镇的生态修复治理点,树木林立,植被茂密,一片青葱翠绿。9月14日,记者在泾阳县北部看到,当年污染严重、满目疮痍的“旱腰带”矿山区,如今变成了满眼绿意的公园。经过有效治理,泾阳县采石矿山环境破坏影响面积从原来的16.14平方公里缩小到6.42平方公里,昔日的“旱腰带”正在变成“绿腰带”。
“做梦都没想到现在环境变得这么好!多亏了政府,没有污染了,空气清新了,老百姓生活得舒服多了。”泾阳县安吴镇罗岩村村民杨海江开心地对记者说。
泾阳县北部的矿山绵延30公里,石灰岩资源储量达600亿吨。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当地个别群众自行建设了一批小的采石场,最多时达到143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杨海江的印象里,村里矿山被长期开采,山上寸草不生;风大时,家家不敢开门窗,洗干净的衣服刚晾在外面就会沾上灰尘。
近年来,泾阳县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按照咸阳市委提出的对“旱腰带”矿山断水、断电、断路,清渣、清设备、清临建,生态恢复的“三断三清一恢复”治理新思路,集中对“旱腰带”采石场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打好青山保卫战。2009年以来,全县多次开展矿山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共关闭18家采矿企业,取缔了57个采石点,拆除100余条生产线、1000余台矿山设备,完成土地平整2929亩,矿山治理成效显著。
一手抓铁腕整治,一手抓修复治理。泾阳县在矿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还设立市、县级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专项资金,启动9个限采区和4个可采区矿山的整改工作,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泾阳县通过运用挂网喷播、植物飘窗、生态穴栽等12种专利技术进行系统修复,615亩破损山体初步变绿,沿途景观初具雏形;开展植树造林大会战,栽植经济林和生态林,绿化面积7300余亩。
9月14日,记者在泾阳县安吴镇的生态修复治理点看到,采矿区的治理效果初步显现。“现场的5个大水池在今年的生态治理修复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蓄积雨水,减少因降水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而且确保了复垦土地上植被的成活率,使得治理效果日趋凸显。”泾阳县住建局北部沿山矿区生态修复指挥部总指挥单伟生说,下一步,泾阳县将按照《泾阳县北部矿山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规划》,发展旅游观光、户外运动、康养服务、种植养殖等产业,打造“一沟一产业、一沟一特色”的沟域经济,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幸福梦。(记者 张英 见习记者 刘佳慧 通讯员 田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