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村路连接千家万户、旅游路延伸千山万水、产业路通往万园千企……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从“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到如今通畅、整洁和美丽,连到家门口的通村公路,陕西农村已今非昔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奔小康,关键在交通。目前,陕西所有乡镇和超过99%的行政村都通上了沥青(水泥)路,乡镇通班车率达100%,行政村通客车率达96%,行政村通邮率达100%,农村公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毛细血管”发达、“干支血管”通畅,区域路网日趋完善。
当人们驾车行驶在陕西的农村,会看到四通八达的路网,仿佛一条条缎带,装点着充满希望的乡村大地,撑起了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新希望,三秦大地正焕发出热潮涌动的勃勃生机。
这是一项增强群众获得感的民心工程
——活了乡村富了百姓
提起农村公路,榆林市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王家墕村的王增福感慨颇多:“多少年来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稍微一场雨,村里人出行的土路就会被山洪冲成沟沟洼洼。平常外出,乡亲们要么走路,要么骑自行车或搭乘邻家的蹦蹦车,因为交通不便,村子几十年没多少变化,年轻人看不到希望都出去打工了。现在路修好了,山村也变了模样。村前村后两条路都可以直通绥德、米脂和子洲,村里人挣钱的机会多了,外出打工的青年人陆续返乡,乡亲们感觉到村里好像重新活过来了,有了希望,多了生机!”
望着眼前向村外延伸的通村公路,王家墕村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增福有了新的期盼,“路修好了,香瓜大棚和圈养基地也建好了,只要今年管理跟上,收入肯定能翻番。”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大潮中,陕西农村公路经历沧桑巨变。
1978年前,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制约,全省公路总里程共38417公里,里程少,等级低,设施差,晴通雨阻,群众出行艰难。“六五”“七五”期间,国家利用粮棉布补贴及以工代赈等,先后投资23091万元,修建各类农村公路10120公里,桥梁26座2569延米,贫困山区人民交通闭塞的困境逐步缓解。“八五”“九五”期间,全省以县乡公路达标创优和重点乡镇晴雨通车为目标,利用国家扶贫资金,陕北能源建设资金、养路费补助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等多种资金,加快县乡公路建设。到2000年底,全省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5946公里,乡公路总里程达到16827公里。“十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实施县际公路改造、县道油路新建改造、乡道改善提高和农村通达工程,加速农村公路建设和提升。农村公路建设累计投资约119亿元,占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18%,新建和改造公路累计达到22000公里。
“十一五”期间,在“一个龙头,两个重点”,即以高速公路建设为龙头,以全面提升干线公路路况和加快农村公路发展为重点思路的指引下,陕西强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在西部率先提出实现全省100%乡(镇)通油路、100%建制村通公路、80%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全省5年累计投入资金340亿元,实施通乡油路、县乡公路2万公里,新建通村公路6.7万公里,实施通达工程2.3万公里。
“十二五”期间,陕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农村公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全省5年累计投入资金360亿元,新改建和完善农村公路3.9万公里,新改建桥梁5.8万延米,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2.5万公里。
“十三五”以来,全省公路交通行业进一步加快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服务好精准脱贫攻坚战。2016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意见》,交通运输系统“决胜小康社会三年行动计划”将加快实施建制村通畅项目、通村公路完善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深度贫困村通组公路4868公里,整治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1.8万公里,改建完善农村公路10万公里。到2018年年底将实现100%建制村通畅,提前完成交通脱贫攻坚保底性指标。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深度贫困村集中居住30户以上自然村对外通畅,打造“幸福小康路”;实施通村公路完善工程8500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4万公里,桥涵配套和危桥改造工程2万延米,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安全通行能力,打造“平安畅通路”;实施县乡公路改建工程4000公里,新建一批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推动“交通+生态旅游”“交通+特色产业”等交通扶贫新模式,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打造“特色致富路”。
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5万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县道1.6万公里、乡道2.4万公里、村道11.5万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一级公路318公里、二级公路2788公里、三级公路11218公里、四级公路125115公里、等外公路15291公里;按路面类型分,有铺装路面101555公里、简易铺装路面16629公里、未铺装路面36546公里。全省农村公路共建桥梁11328座350422延米,隧道79座22356延米;全省乡镇通畅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9.9%;农村公路养护覆盖达到100%。
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布局合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农村公路大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一条路可以改变一个村庄,一条路能够带动一项产业,一条路也能致富一方百姓。走进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冬枣交易中心,辉煌冬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新社说:“小坡村主要以冬枣种植为主,全村年收入1亿多元,是附近有名的‘亿元村’。以前没路的时候,客商都不来,村民种的冬枣卖不出去。后来路修好了,农户与客商直接就在田间地头交易,不仅方便了群众,又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路通了,产业强了,村民富了。目前,大荔县冬枣面积40万亩,2017年全县冬枣产量40多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从事冬枣产业当地群众超过30万人。
如今,进得来、行得通、走得畅,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连通了县、乡(镇)、村,极大地缩短了城乡通行时间,不仅成为方便群众出行、带动产业发展的幸福路,更成为一项增强群众获得感的民心工程。
这是一项集聚各方力量的齐心工程
——共建养管新格局共享乡村蝶变
驱车行驶在新修建好的农村公路——礼泉县东兴大道上,道路两侧分别设置了3.5米宽的绿化平台,里面整齐地种上了樱花等景观树。
作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礼泉县在咸阳市率先成立了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破解资金筹措难题,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仅2016年就投入资金5.8亿元,修建县乡公路11条256公里,创造了礼泉县交通发展史上年度投资规模最大、里程最长、速度最快的三个第一。“2017年新建项目共7个,总长达95.2公里。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1300余公里,初步形成了‘五纵六横’公路骨架。”礼泉县交通运输局办公室主任韩发家说。
“三分建,七分养。”在建好农村公路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管好、护好和运营好。“眉县探索建立了‘村养护、镇管理、县考核’的养管模式。从2012年开始,在全省率先推行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工作,先后投资4500余万元新购和改造公交车173辆,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4条,目前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公交车。”眉县副县长舒延俊说。
道路四季畅通,风雨无阻,离不开精心养护。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陕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公路养管经验,唱响全国。
2006年以前我省农村公路养护主要依靠养路费切块下达资金,每年投入不足1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人员及办公经费和县道、部分重要乡道的日常养护,全省大部分乡道和村道基本处于失管、失养状态。农村公路路网布局不合理,公路等级低、路况差、缺桥少涵,严重制约着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此,陕西把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作为惠及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2006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陕西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确立了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出台了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生产作业标准、资金使用监管、检查评定考核等规章制度,制定了《陕西省农村公路规范化管理养护工作规程》,夯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县、乡两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初步实现了农村公路有路必养、有路必管。2009年,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西安召开,农村公路管理“陕西经验”在全国提名叫响。
近年来,陕西每年投入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近10亿元。这对于仍属西部地区贫困省份的陕西而言,实属不易。2010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夯实各级政府工作责任,陕西出台了《陕西省公路条例》,“农村公路的特别规定”使农村公路建养管有法可依。同时,陕西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农村公路“以县为主、省市支持”的发展模式。省交通运输厅紧抓农村公路发展核心问题,于2012年在全国首次提出“将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建养管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的“两个纳入”要求。2012年至2014年,按照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陕西开展了为期3年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创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示范县18个,示范路9500公里,宝鸡市公路管理处等5个单位,李群等8名个人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先进称号。2015年,省交通运输厅代交通运输部起草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并以交通运输部2015年第22号令予以印发执行。
通过7年多来的不断努力,陕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全省所有市、县均实现“两个纳入”,基本建立了责任以县级政府为主体、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体、养护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监管以交通行业为主体的全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新格局。
眼下,农村公路不仅成为连接城乡的快速干道,更因沿途风景美丽,为人们出行增添了一抹亮色。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薛岁林介绍说:“通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是交通的‘毛细血管’。作为交通管理部门,我们积极转变观念,着力提升交通出行品质,从抓一条路到抓一个村,再到一个镇,持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做到了村村有公园、有文化墙,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呈现出新气象,面貌焕然一新。”
这是一项铺就强省富民幸福路的扶心工程
——连通乡村“振兴路”托起贫困地区致富梦
宽阔整洁的通村公路、互联互通的组级公路、整齐的陕南特色居民、嫩绿舒展的成片桑园、碧叶连天的荷塘……村子虽小,但却景美如画,这是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五爱村辖15个村民小组,833户、2800人,是一个传统农业村。池河镇抢抓建设机遇,先后通过整合交通、移民、扶贫资金1700余万元,建成了通村公路14.2公里,组级路(产业路)10.1公里,连户路5公里,跨池河桥梁2座。2016年,五爱村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池河镇通过项目整合又先后启动了滨河北路、滨河南路、池河东堤等道路硬化工程和景观桥、拦河坝的建设,共计投资约6000余万元。如今,五爱村通村公路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大道”。
从2014年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四年三次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要求,陕西出台了《关于“十三五”持续加快全省公路建设推进交通脱贫攻坚的意见》,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人社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等配套政策。201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以保障脱贫、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角度,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树立农村公路工作标杆,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方面,以集中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国贫县和六盘山区等贫困地区为主战场,以建设“幸福小康路”“平安畅通路”“特色致富路”为着力点,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建养资金520亿元,新改建及完善农村公路58000公里,实施桥涵配套和危桥改造工程64000延米,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在养护方面,建立健全了“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做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人员、资金“三落实”,制度、检查、考核“三到位”。积极推行县乡路干线化养护,完善“村负责、乡管理、县考核、市检查、省督查”的通村公路管理模式,建立季节性集中养护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的通村公路养护新机制,实现通村公路养管常态化、规范化。
在管理方面,全面落实县(区)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县(区)政府在农村公路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和完善农村公路管理体系,全省12个地市均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处,涉农的104个县区均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站(局),100%的乡镇建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100%的县(区)建立了农村公路质量监督机构或质量监督小组。
在运营方面,以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为目标,落实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客运站点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全省累计投放通村客车1.1万辆,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6%以上。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省共创建15个“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其中大荔、礼泉、合阳、眉县和宝塔区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荣誉称号。
“四好农村路”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三秦大地上农民群众的心声表露:建设农村公路,是增强群众获得感的民心工程,是聚集各方力量的齐心工程,更是强省富民的扶心工程。
“目前,我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5万公里,惠及2000万百姓,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陕西省公路局局长万振江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交通运输部有关要求,落实县级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合理的农村公路网;基本形成责任清晰的组织保障体系,政府主导的绩效考核体系,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因地制宜的技术指导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客货并举、运邮结合的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
行走在全省各地四通八达、风景如画的“四好农村路”上,陕西人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现代农村的美丽家园也更加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