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榆林用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书写改革开放的“陕西增长极”
中国日报网  2018-10-16 12:59:54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40年,榆林也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成为陕西省重要的增长极,从物资短缺的地区变为消费快速升级的地区,群众生活从贫困正一步步走向全面小康……这40年,榆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榆林成就”。

榆林用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书写改革开放的“陕西增长极”

  年生产总值是40年前的927倍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大致经历了1978-1996年农牧业为主、1997-2005年轻重工业并举、2006年至今能化产业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高阶段。

  据统计数据,2017年榆林市生产总值达到3318.39亿元,是1978年的927倍,翻了9.9番。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7811元,是1978年的619倍。改革开放以来,榆林经济总量在全国资源成长型城市中处于前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榆林用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书写改革开放的“陕西增长极”

  从三次产业看,1978年到1996年,在此期间18年,农牧业是榆林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1997年三次产业占比发生较大变化,二产占比首次超过一产和三产,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起步的转变。随着全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2002年煤炭行业迎来了“黄金十年”,2006年榆林以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带动全市二产占比不断攀升。到2012年后二产占比一直保持在60%以上,以“二产为主导,煤炭化工为代表”的发展特点成为全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了榆林全社会总供给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随着农业投资和财政政策的支持,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生产能力大大增强。2017年榆林市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62.85亿元,是1978年农林牧渔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75倍。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92.21亿元,是1978年的86倍,年平均增速12.1%。2017年粮食总产量165.89万吨,是1978年的2.7倍,创历史新高。

榆林用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书写改革开放的“陕西增长极”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对工业的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工业投资额达780.28亿元,是1978年工业投资额(含建筑业)的6053倍。投入的增加带来了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1978年榆林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676户,到2017年,仅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规上)的工业企业833户。许多产品从无到有,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大幅度增长。原油、天然气、精甲醇、电石、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工业产品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五大支柱行业,支撑全市工业产值稳步提升。2017年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34.64亿元,是197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063倍。

  在交通运输方面,2017年榆林市公路客运量276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3.97亿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9倍、28倍。财政金融方面,201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312.94亿元,是1978年的1189倍,年平均增速19.9%;财政支出555.14亿元,是1978年的454倍,年平均增速17.0%。

  文教体卫事业大发展增强群众获得感

  榆林市教育事业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2017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52所。学校总数比1978年减少5205所,但招生人数却逐年攀升。2017年榆林市基础教育及中等职业学校累计招生202519人,毕业168451人,在校学生662239人。分别高于1978年13978人、53544人、99788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8829人,比1978年增加21795人。

榆林用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书写改革开放的“陕西增长极”

  改革为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推出了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艺术作品。经过40年来的发展,榆林市、县、乡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已初步形成。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文化艺术馆13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站182个,博物馆、纪念馆23处。全市有广播、电视转播台20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7%以上。

  全市的体育事业已形成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多层次共同发展新格局。建成了一批大型体育比赛场所及设施。截至2017年底,榆林市拥有大型体育场1座,体育馆5个,游泳馆2个。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平方米,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基础保障。全市医疗机构数和床位数稳步增加,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整体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17年榆林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284个,是1978的9.9倍。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中心城区面貌日新月异。2017年,榆林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8.4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四。城市道路四通八达,总长度达到1193.35公里。建成了榆溪河生态长廊、东沙生态公园、沙河公园等一大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8%,绿地率达到30.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09平方米。供热、供水、供气、排水等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长足发展,建成排水管网771.97公里、供水管网635公里、供气管网1985.28公里、供热管网460公里。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园林城市验收。

  “美好生活”成追求新方向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生活质量在原先“温饱”的基础上,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美好生活”成为人民新的追求方向。

  经济的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到2017年,榆林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18元,高于全省1683元。居民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城乡居民消费已由生存资料转向发展性资料和享受性资料。2017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7443元,是1981年的65倍。消费的档次也不断得到提高,2017年全体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4%,比1981年下降24.9个百分点。食品消费已不单是城乡居民维持生存的需要,而是向营养化、休闲娱乐化发展,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等支出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榆林用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书写改革开放的“陕西增长极”

  在脱贫攻坚方面,2017年全年脱贫18361户61098人,截至2017年末,贫困人口为72279户170520人,数量逐年减少;2018年榆林市确定“11.4万人脱贫、3个县摘帽”的目标,榆林离全面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此外,2017年榆林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2.12亿元,是1978年的182倍,居民商品购买能力和餐饮需求持续旺盛,内需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高 苗 王晓锋)

编辑: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