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罗赟鹏):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又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较好,具备加速发展的条件和实力。西咸新区经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宏利,经过几年的实干发展成为助推大西安国际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并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式。
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摄影 刘锐)
近日,以“新时代·新经济·新城市”为主题的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在西安举行,论坛邀请国内外在城市创新发展方面卓有见识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等参与相关的议题的讨论,并为西咸新区城市未来创新发展做研究性的分析和探讨。
西咸新区发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好声音”
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革下,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的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个城市化过程。在城市发展过程怎样让生活在此的居民拥有更好、更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是城市建设规划和参与者共同所面对的问题。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是西咸新区基于自身定位,邀请国内外专家,与世界分享西咸新区创新发展的方式和方法,同世界交流最新城市创新发展方式的讯息,从而探索出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路径。
新加坡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大师刘太格做主旨演讲 (摄影 郑杨军)
在开幕式暨高峰论坛上,围绕着论坛主旨,新加坡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大师刘太格、拉津德·帕乔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PFC与SRJ文化公司董事局主席史蒂文·克拉克·洛克菲勒,从各自领域出发,从经济、人文、环境、城市规划等不同角度度的来表述他们对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理解,分析当下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探讨交流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
参会的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GREENE认为,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的举办,是创新城市思想的全球汇聚,高校也要创新教学方式,希望年轻人接受这些理念后更好的进入社会,投身新型城市建设事业,期待西咸新区的创新城市发展更加深入。
来自美国硅谷高创会,也是科技论坛互动式讨论主持人特雷弗科文接受采访时表示,西咸新区举办创新城市发展国际论坛,对时下寻求城镇化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很有必要的。西咸新区将向国际展现自己在这一方面创新发展模式和经验,并将与国际对话,找寻城市创新发展的最佳方式。
多议题、多角度探析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在本届论坛上,除了举行开幕式暨高峰论坛外,还举行“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国际论坛”“科技创新与新经济国际论坛”两个平行论坛和高端智库圆桌会等活动,通过特色展览、主旨演讲、对话交流等形式,探索未来城市创新发展新路径,为中国和世界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西咸样本”,贡献“西咸智慧”,共绘发展蓝图。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原负责人、诺贝尔奖得者拉津德.帕乔里做主旨演讲 (摄影 郑杨军)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原负责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拉津德·帕乔里从气候环境方面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表示必须清醒认识到低碳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指导原则,各个城市也要设定自己的目标,快速的采取行动,要用可再生的能源,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捕捉二氧化碳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社会更加高效的使用能源,鼓励使用低碳或者是无碳的能源。如果社会能够用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话,一定会极大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西安有责任要对如此发展变化的一个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圆桌论坛上与会专家积极讨论,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言献策(供图 西咸新区管委会)
新加坡规划设计大师刘太格表示,城市发展要有特色,但不一定是搞标志性建筑,更重要的是自然环境,把老建筑和小村镇能当做紫禁城来保护。应该把城市当做一个族群来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单体,让城市的片区、卫星镇、小区有机组合。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城市的发展需要包容,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亟待用弹性理念去应对解决。城市面临的新考验是前人没有遇到的,新技术的涌现、快速的发展意味着城市高度国际化。人是城市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就意味着城市是开放的、是包容的、是不分阶层的。革命性的创新要赋予城市韧性和弹性,可以吸收未来对城市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产生冲击的那些黑天鹅事件,冲击来到的时候,能够维持基本的功能不变,或者能够在功能丧失后迅速恢复。城市的韧性是基于多样性,多样性才是创新的,才是能够良性演变。
科技创新与新经济国际论坛现场(摄影 宋雪炜)
此外,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理事会执行局副主任陈文玲,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韩文科,科技部全国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办公厅原巡视员、调研室主任胥和平等专家从各自领域出发,立足国际视野并结合西咸新区建设取得成绩,共享发展经验和智慧,探寻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高效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