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消息:2017年以来,西安市在全陕西省率先全面启动河长制,吹响了打造绿水青山的号角。市级领导带头当河长、湖长,实现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实现洪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河流生态新格局。
西安曲江新区高度重视湖长制工作,积极落实制度,并结合曲江池水域特点,积极寻求生态治水模式,加大曲江池湖水治理力度。
曲江池遗址公园景区管理分公司工程管理部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曲江池的水质情况,通过邀请专家团队多次实地调研后确定,采用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并搭配经过改良的四季常绿矮形苦草和其他改良型沉水植物,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
通过虫控藻、鱼食虫等形成生物链,恢复沉水植物主导的水生态系统,最终实现水体的内源污染生态自净功能和系统经济服务功能,确保了曲江池水域水质保持良好环境。治理水环境方面采用了生态治水的方式后,现在曲江池水达到了二级水的标准,湖水环境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平衡,从而保证了水质和环境的干净整洁。
据了解,“食藻虫”是一种经驯化改良的可控蓝藻的低等甲壳浮游动物——大型溞。经过近10年针对性的驯化改良后,能以水体中的蓝绿藻、腐屑、悬浮物颗粒、有害菌类等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每天可吞食数十倍于自身体积的藻类,在水生态修复及生态系统管理过程中,可使水体中藻类、悬浮物颗粒等大幅度下降,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同时,食藻虫摄食消化蓝藻后,可产生弱酸性排泄物,有效降低水体pH值,反过来又可抑制蓝藻的生长和繁殖。同时,食藻虫本身又是水体中鱼、虾等水生动物所喜爱的食物,因而打通了水体中的食物链,实现了水体富营养化物质的资源化,使得水体藻类污染得以根治。
曲江池遗址公园景区内花草树木种类繁多,园区内绿意盎然,尤其以广阔的湖面为游客带来清凉舒适的亲水环境。在曲江水域面积达33.4万平方米的水域岸边,种植有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水生植物,品种丰富,有香蒲、荷花、千屈菜、睡莲、慈姑、再力花、芦苇、水葱、水芹菜、苦草等10余个品种。水生植物不仅能够增加湖岸风情景致,给人以美好的享受,更加重要的是水生植物的生长可以吸收湖水中多余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对湖水中的氮和磷的吸收,降低湖水中无机盐含量,减少湖水中的有机质,避免水体出现蓝绿藻滋生和水华的现象,有效的保障湖水的水质优良。
进入冬季,由于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其衰败的枯枝落叶进入水体会再次增加湖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质含量,对湖水水质造成二次破坏。鉴于此种情况,曲江池遗址公园景区管理分公司组织人员在入冬之后就开始对水生植物进行及时的清除,控制杂草,确保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定期观察,及时发现病虫害,积极采取药物防治措施,保证水生植物健康生长。在发现植物生长已经停滞枯萎的时候,对其及时收割,防止枯萎植物形成二次污染。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让湖岸边的“湖水卫士”们能够遵循自然规律,更好的站好水质保护的最后一岗。
除了冬季特有的水生植物收割措施之外,曲江池遗址公园景区管理分公司也加强了日常的湖水管护措施,每天安排专人,对湖区补水,水位,水质,湖岸沿线等情况进行检查记录,排查湖岸周边排水口,并及时采取措施,杜绝污水排入。定时开启大湖循环系统及增氧设备,加速水体流速,提高水域自净能力;邀请专业水质监测单位,每月对大湖水质进行一次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南、北湖面各安排专项打捞人员每日不间断进行湖面打捞,并按照曲江池湖面打捞表,每天定时、定人填写打捞记录。
自“湖长制”实行以来,曲江池遗址公园景区严格按照政府相关工作要求,平时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并且提醒前来游玩的市民和游客不要给湖水中的禽类和鱼类投食,以此来维持曲江池水的质量和园区内的生态环境,保证市民游客的旅游体验。
下一步,曲江新区将继续按照湖长制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认真履行职责,聘请市民河长巡查护河,定期监测湖水水质。此外,也欢迎游湖市民监督,共同协作,保护好曲江池水域水质。(供稿 曲江新区管委会 编辑 吴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