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陇县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 物业服务进山村
人民日报  2018-12-07 10:48:41

  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年来,各地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管理、培育文明乡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改善提升乡村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本版从今天起,推出“关注乡村治理”系列报道,梳理各地新招、实招,以提供借鉴、推动工作。

  农村也有物业服务?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陕西省陇县,今年着眼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积极探索,实施了以政府主导、村委会委托、合作社运营、量化绩效考核为主的“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让物业服务走进山区农村,有效破解农村公益设施管护难的难题,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成立“物业公司”

  公共基础设施权属下放到村

  深秋时节,走进陇县天成镇范家营村,一条条水泥路干净平坦,垃圾箱摆放有序,农家庭院干净整洁。

  “以前村里也有保洁员,但管理不到位,卫生环境没有这么好。今年9月份,村里成立了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业公司’,把以前的农村保洁员、图书管理员等全部纳入,统一管理,不但管理规范化了,责任也落实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存海说。

  陇县是山区农业大县,自然条件较差。近年来,县里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多方投入资金,建成了一批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不仅要建设,关键还要长效管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陇县提出在农村推行政府主导、村委会委托、合作社运营、量化绩效考核的“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出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1+9”管理模式,就是以村为单位,将通村公路、小型水利设施、公厕、公共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幸福院、卫生室等7大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权属下放到村,再由村上委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代管。各镇成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所,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站,签订委托书,将“事”和“人”管理权限“双委托”,采取公司运营、市场运作。

  目前,全县10个镇均设立了管理所,104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管理站,也就是村村建起了“物业公司”,村经济合作组织全面参与,各类管护制度全部挂牌上墙,各项政策举措全面落地见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考核服务质量

  与管护员签协议、算绩效

  “农村物业和城市社区物业不同,服务范围和内容区别很大。”范家营村“物业公司”负责人说,他的公司除了负责村上卫生保洁、绿化养护外,还要负责通村公路养护、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文化设施管理等各个方面。

  职责不少,管理更得做好。“过去,大家在公益岗位上想干就干,不干了也没人管。现在天天有人检查,干不好就会被淘汰。”陇县东风镇尧场村负责保洁的宁同定,道出了陇县“1+9”模式的最大特点。

  以前,宁同定是村里的保洁员。今年8月份,经过自愿报名、群众公开评选后“连任”,他继续管着村里通村道路和环境卫生,只不过身份变成了公司员工。这两天,树上落叶多,他每天都要来回扫上4遍。“现在听公司的,做什么、怎么做都很清楚。”

  在陇县,竞聘进入“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并非一劳永逸。管理站与每位管护员签订《聘用协议》,明确岗位职责、工作要求、考核办法、工资待遇,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确保专业化“物业服务”。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日常考核,由各村管理站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按照10%的比例,淘汰业绩较差的管护员,重新选聘优秀人员填补空缺,形成有进有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现在,每个村的“物业公司”负责人几乎每天都要到村里走一遍,检查各项工作是否到位,目的就是为了明确奖惩,激励工作人员干好工作。“县上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是为了杜绝养懒现象。‘300元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差异化兑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倒逼管理员尽职尽责。”城关镇副镇长仝建国说。

  城市小区的物业费用由业主共同承担,但在农村,物业服务管理成本由谁出?“农村物业公司起步阶段,绝大部分费用由县财政资金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财政资金和村经济合作社盈利承担,也可以募捐一部分予以补充。比如东风镇西沟村,就收到爱心企业捐款2万多元。”县扶贫办主任赵建政说。

  为破解基础设施管护资金难题,县上建立了以财政为主、分级负担的资金保障机制,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纳入年度县财政预算,鼓励各镇、各部门积极争取补助资金,支持农村通过村集体经济收益、争取企业或个人捐助、引导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既有效保障了资金投入,又不向群众收取“物业费”。目前,全县已累计筹措资金460万元。

  整合岗位资源

  贫困群众干得起劲、收入更多

  陇县城关镇堎底下村位于陇县西南部,全村3000多村民。没有物业公司之前,村里公益性岗位、村务管理岗位和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多达20多名,但管理人员各管一样,拿到的补助相对较低,管理积极性不高,导致村上的道路、公厕一直不能得到实时保洁,群众对此很有意见。自从今年县上推行“1+9”管理模式以后,管理人员少了,村上的道路、公厕等却比以前干净了。

  原来,“物业公司”的建立,并没有增加管护人员,而是对之前的各种资源进行了整合。陇县按照“多员合一、一员多用”原则,把广泛分散在农村各地的579个可兼职公益性岗位、760个村务管理岗位和基础设施管理岗位进行了有效整合,实行一人多岗、多劳多酬,减少了人员,提高了岗位含金量。

  随着“物业公司”步入正轨后,无论是村两委,还是镇上干部,都感觉管理轻松了,顺畅了。“这一模式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以前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让村‘两委’从这些日常的物业服务中脱身出来,将精力集中在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和为群众谋发展、办实事上。”堎底下村党支部书记赵玉林说。

  “适合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的事情,就要交给市场。县里把‘物业公司’交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让村委会也回归本来的事务,抓好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其用意也正在于此。”陇县扶贫办主任赵建政说。

  为农村引进物业的这一小步,意味着乡村治理方式转变迈出一大步。随着物业服务与农村“混搭”得越来越和谐,村民们对村庄更加关心、更加爱护。在天成镇关山村,村民看到游客乱扔的果壳等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104个村庄将弘扬文明新风列入了村规民约,村民们互敬互爱蔚然成风;以前互相推诿、撒手不管的事情,现在村里都愿意坐下来谈一谈,商量出个对策。

  同时,“物业公司”也圆了部分贫困群众的脱贫梦。王明仓是堎底下村的贫困户,以前是村上的保洁员,负责村庄道路卫生,每天只工作两三个小时。被选聘为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员后,他不仅要负责村里的道路卫生,同时还要管护村广场内健身器材和村内公厕的卫生,工作量足了,工资也比以前高了很多。“以前我一月领300元,还要抽时间去附近打工。自从当上村上的管护员以后,挣的钱多了,再不用出去打工了。”王明仓说。

  全县整合选聘的1085位管理人员中,有贫困人口588名。农村“物业公司”的建立,既为政府松了绑,使其腾出更多精力抓发展,又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有了更多获得感,更让陇县在决胜整县脱贫摘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迈上了新台阶。

编辑: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