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渭南:砥砺奋进四十载 华岳渭水展新颜
陕西日报  2018-12-10 11:45:55

  时间,总是在特殊的历史时刻标注下清晰隽永的时代印记。

  改革开放40年来,渭南从一个基础薄弱的农业地区,逐渐成长为集聚潜能的新兴城市。孕育和发祥了华夏文明的秦东大地,如今已是东西交会之所、产业集聚之地、开放创新之城。

  迈进新时代的渭南,正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扬帆远航。渭南市紧紧围绕“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紧紧把握“关中平原城市群”“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大发展机遇,坚持项目为王,着力打造精细化工、新能源、有色建材、文化旅游、特色现代农业5大千亿产业集群,聚力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

  天翻地覆慨而慷

  改革开放40年来,渭南市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从1978年至2018年,渭南市经济总量连上四个台阶,实现了四个突破,翻了七番。渭南市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至1995年,渭南生产总值实现了由10亿元到百亿元的第一次跨越。20世纪80年代初期,渭南开始全面启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业农村改革。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经营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为渭南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渭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关中粮仓”。

  1995年至2008年,渭南市生产总值实现了100亿元到500亿元的第二次跨越。这一时期,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越农业增加值,渭南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转变。

  2011年,渭南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2017年,渭南生产总值完成1656.62亿元,突破1500亿元大关,实现了生产总值的第四次跨越。

  脱胎换骨万象新

  改革开放40年来,渭南的经济结构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渭南,崛起在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

  40年来,渭南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二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3.3:34.6:22.1变为2017年的13.9:47:39.1。第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占据主导,第三产业稳步上升,渭南依靠农业拉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得到明显改观,工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渭南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是陕西的东大门。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今天,已有2条高铁在渭南并站交会,6条铁路、3条高速公路和22条国省道路干线在渭南纵横交错。渭南枢纽、门户的独特优势正在显现。

  渭南从来就不缺少包容并蓄的开放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渭南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合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阔。

  渭南市先后荣获中国投资环境十佳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和浙商、粤商、苏商投资最佳城市的称号;先后与俄罗斯、韩国、匈牙利等10个国家12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设立了7个驻外经贸代表处。如今,渭南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发展格局。

  与时俱进谱华章

  改革开放40年来,560多万渭南儿女感受最为深刻的,是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

  2017年,渭南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55076元,是1978年的96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9808元、10260元。2017年年底,渭南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30.03亿元,是1978年的2546倍。

  改革开放40年来,得益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渭南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衣着由纳凉、御寒转向时尚美观,饮食由温饱转向健康,住行由经济转向舒适。

  改革开放40年来,在渭南,以居住、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为热点的消费支出明显增加,食品消费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得益于渭南历届党政班子持之以恒地抓民生、谋发展,全市的贫困发生率持续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2017年,渭南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7%,较20世纪80年代初期下降了24.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3%,较20世纪80年代初期下降了23.6个百分点。渭南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渭南正在以咬定青山、一往无前的姿态,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加快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谱写新时代渭南追赶超越的新篇章。(记者 郑栋)

编辑: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