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来渭南教育改革发展变迁简述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前,恢复高考,犹如一声春雷,拉开了教育改革大幕,更唱响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先声。
40年来,和全国、全省一样,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渭南教育追赶超越、脱胎换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40年间,从“粉笔头”到“互联网”,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渭南教育向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好教育生态不断迈进。
从“基本普六”到“协调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健全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普及小学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经过全市十多年的努力,1985年在全省率先普及初等教育,1993年底全面完成了普及六年教育。从1993年开始,全市在抓好“普六”扫尾工作的同时,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努力,1996年12月省政府宣布渭南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追赶超越,如今的渭南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高中教育正在走向优质多样,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等取得新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教育正在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学前教育在改革开放初期,只有数量极少、条件简易的托儿所,如今一个个标准化的幼儿园遍布城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幼儿园总数达到1213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76%,已经形成了覆盖县、镇、村的三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在实现“两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城乡学校全部实现标准化,校长轮岗、教师交流成为常态,有力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学校发展共同体、大学区管理制等有效措施让城乡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通过国家验收。
普通高中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发展机遇,新建了渭南高级中学、渭南中学、富平中学等现代化高中,历史名校瑞泉中学、杜桥中学等易址重建。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高中进城,37所公办高中全部标准化,其中11所省级示范高中,基本形成了内涵式、特色化的发展格局。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实现了新的发展,全市每个县区建有职业教育中心,创建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两所、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两个、省级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示范县4个、省级社区教育试验区两个,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技能培训等多方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此外,家庭教育更受重视、民办教育快速发展,以及各类校外培训机构逐渐增多,反映了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折射出了众多家庭对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期盼。
从“土台子”到“标准化”教育要素更加优质均衡
“土台子、泥孩子、黑屋子”,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生动写照。“有学校、没操场,石桌子、长板凳”,曾是好多人上学期间不曾忘却的记忆。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千校达标”工程让城乡学校脱胎换骨、面貌一新,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实现了从“校校有危房”到“最安全最美丽的地方是学校”的历史性转变,从“一块黑板”到“电子白板”的跨越式发展。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全市启动“千校达标”工程以来,创建标准化学校786所,新建、改扩建渭南初级中学、富平中学、杜桥中学等县城以上城区学校15所,改扩建县城以上城区学校16所。“全面改薄”累计投入44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119.11万平方米,购置课桌凳22.42万套、图书622.45万册、计算机、教学仪器设备3.49万台(套)。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校校通接入网络学校928所,网络接入率90%,基本形成了“交流有网络、上课有电子白板、备课有电子备课室”的现代化教学环境。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要素。渭南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缓解教师数量不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机关干部积极投入基础教育一线。在改革开放中,随着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出台,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有力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效。据统计,2017年招教比例比2012年提高了近35%,五年多来累计补充教师4800多人,其中免费师范生420多人,硕士生300多人。全市努力打造“理想信念坚、师德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精神状态好”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争做“四有好老师”、争当“四个引路人”,涌现出了新闻联播报道的“特岗三姐妹”等先进典型。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改革开放40年,全市着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校长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提出“千名好校长等于教育强市”的教育主张,积极实施“提升千名校长、打造教育强市”工程。一方面,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导校长专业化发展,构建校长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校长全员培训,先后对全市高中校长进行了两次全员高级研修培训,对全市初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长进行多次培训。培训期间“睡板床、上早操、磨意志”。组织实施了为期两年的“精英校长”培训工程,命名精英校长34名,以示范带动校长队伍的整体发展。
从“重视两基”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全面推行,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主题,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倡把学校办“宽”、办“厚”,下大气力转变教育发展观念、学校育人观念、人才培养理念,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体化、序列化、可操作,从德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社会实践七个层面具体落实,建立107所示范学校。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近年来全市构建序列化具体化德育模式,成立德育研究中心,实施《渭南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4—2018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爱三节”、公民意识、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网络文明、慈善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推广素材性主题班会,编写《魅力渭南》地方教材。
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带来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科技素养、社会实践方面大范围拓展。科技大篷车进校园活动,部分学校配备了3D打印体验机,学生自己的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奖励。据统计,近两年学生个人申请专利初步审核通过近50多人,已经拿到专利证书的近10人。在渭南市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渭南军博园、生命安全馆、渭南人文馆、3D创客馆、工匠体验坊等22个场馆,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从“强化管理”到“优化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创新优化
“管理”变“治理”,一词之变的背后,反映的是教育发展理念的更新,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鲜明特色,更是教育发展的出路和动力。回顾40年改革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已经成为渭南教育响亮名片。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作为全省唯一一家整市推进的改革项目,实施以来调动了广大校长的积极性,构建起校长专业成长的良好机制。旨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全市建成128个义务教育大学区,探索出了合作、合并、共同体等多种模式,受到了国家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肯定。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送到农村学校,优化激活了农村教师队伍。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等,更多改革项目激活一池春水,激发教育活力。
治理的深层是机制的优化。全市组建了教育纠风协作区,县区之间交叉监督办案,有力整治了各类教育乱象,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教育风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服务群众更好路径,率先在全省组建市级教育公众投诉服务中心,建立了五大服务平台,完善了市、县、校三级联动机制,向社会公布了市、县教育机构和学校服务电话。基层学校是教育治理的直接实施者,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建立了“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学校正在经历新的转型。
教育督导的威力彰显,持续开展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履职考核工作,并纳入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考出了压力、考出了动力。责任督学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市13个县(市、区)及市直单位,挂牌督导责任区共128个,责任督学共628人,覆盖面达100%。学校素质教育“316”评估、教育质量监测和专项督导在创新中发展,中心校、村小和教学点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春秋季开学工作、全面改薄、校园欺凌等专项督导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是教育治理的坚强保障,近年来全市推行学校党建“1234566”工作思路,开展“四个一批示范群体”创建活动,实施“学校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党员教师精气神提升工程”,创新建立党员教师统一活动日制度、党员教师帮困帮教制度等与中小学校实际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实现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学校工作中无缝隙、全覆盖。
40年岁月变迁,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渭南教育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新人,结出了累累硕果。
40年砥砺奋进,依靠改革开放的动力,渭南教育正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全方位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未来的前进征途,秉承改革开放的精神,渭南教育将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指引下,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好生态的方向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渭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渭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