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阳民歌剧 唱出农村新“热闹”
陕西日报  2019-01-10 10:43:33

紫阳民歌剧 唱出农村新“热闹”  

本报记者 曹瑞

  “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当清亮的歌声在舞台上响起,一曲曲婉转悠扬的紫阳民歌,仿佛将观众带到了绿水青山的美丽村落。  

         2018年12月1日晚,由安康市演艺影视公司历时3年倾力打造的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举办的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陕西片区的开幕演出剧目,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上演。当天的演出中,唯美大气的舞台呈现、优美动听的民歌曲调、感人至深的剧情故事,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题材真实 聚焦脱贫攻坚 

  《闹热村的热闹事》以安康市紫阳县双安镇闹热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改编,讲述了村民协力一起创业的故事,聚焦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深刻主题。  

  闹热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黄康龙,本想将父母接到城里安享晚年,但父母因怀念着闹热村昔日的热闹景象,感激着乡亲们邻里相助、亲如一家的深情,不愿远走,更劝说黄康龙留下来帮助乡亲一同致富,带领乡村发展。黄康龙听从父母苦劝和内心召唤,毅然决定投身于闹热村的发展事业中。但随着一批批年轻人外出打工、远走他乡,闹热村已不复往日热闹。黄康龙与儿子一起,通过举办村民最熟悉的山歌大赛,重新召回了外出的年轻人,也唤回了闹热村久违的热闹。众人齐心协力,通过产业发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闹热村的热闹事》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编剧、陕西省“百青人才”蒋演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李利宏担纲导演,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陕南民歌研究专家陈大明作曲。2016年,在发现紫阳县双安镇闹热村原型之后,剧本启动创作,编剧先后6次深入闹热村采风,反复打磨,最终敲定《闹热村的热闹事》的剧本。该剧先后入选中国文联2017年青年文艺创作扶持项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财政厅2018年度陕西省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2018年度陕西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并被确定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2018年12月29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立项名单》公示,《闹热村的热闹事》入选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以紫阳民歌剧讲述紫阳发生的故事,更加生动,也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紫阳民歌是陕南地区传统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紫阳民歌声腔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紫阳民歌剧逐渐形成,2016年全国戏曲普查中被正式认定为新剧种。《闹热村的热闹事》采用紫阳民歌剧的形式,是对这一新剧种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探索。  

  《闹热村的热闹事》的音乐设计和创作,充分运用发挥了紫阳民歌的精粹,剧中可以听到耳熟能详的《郎在对门唱山歌》《十爱姐》《三月三上茶山》等经典歌曲,而且每首民歌和剧情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也为烘托全剧气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女主角唐小娇与恋人争吵后的失落,还是村民们为了振兴村庄而聚集在一起的喜庆,都少不了民歌的陪衬,加之剧中还采用了领唱、独唱、伴唱、混声合唱等多种形式,抒发感情,渲染情绪,浓郁的紫阳民歌风贯穿始终。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玉琴评价该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发挥紫阳民歌这一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剧种优势,以山歌作为背景和纽带,以山歌寄托和安放乡愁,通过地域文化的巧妙融入,宣示了千百年来文化根脉和基因在农村依然鲜活流淌的现实情景,并通过山歌的传承和唤醒,隐喻了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激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留住根守住魂的精神依凭。剧种和剧中的山歌,相互缠绕、托举,共同完成今日农村生存方式、生活状态被重新定义的独特景象,韵味深长。  

  用创作探索现实意义 

  《闹热村的热闹事》首演后,有观众在网上给出这样的评价:一部尽展紫阳民歌精华的经典之作,一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冲锋号角,一曲源自真实故事改编的时代壮歌。刘玉琴说,《闹热村的热闹事》把时代的新精神,农村的新趋势,用富有现代审美意味的方式和思考去呈现,创作者对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确立,有现实考量,有价值,有意义,是同类题材的另类表述。  

  如何更生动地演绎剧中的角色?主演鲍利表示,生活是演员最好的老师。《闹热村的热闹事》是根据紫阳县双安镇闹热村发生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创作的,它以闹热村为原型,塑造了从乡村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家黄康龙这一新的人物形象。为了在舞台上准确地塑造这一人物,剧组多次深入闹热村,与人物原型座谈,与村民聊天,深入体验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情感,一点一点寻找剧中人物的准确感觉和定位。台下的精细打磨造就了台上的精彩表演,最终出现在舞台上的就是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立体的闹热村村民。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评价该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在舞台呈现上有自己非常诗意化的东西,整个舞台呈现出一种现实题材的写意样态;它力求强调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紫阳的民歌素材,艺术上接地气。导演李利宏说:“每一个‘非遗’项目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域文化的灵魂和根脉,每一个‘非遗’项目都体现了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域独特的人文风貌,当地的土壤培育出的剧种或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当地人的文化性格。我们不是把每个‘非遗’项目作为独立的单元或单独的元素来使用,也不是在演剧过程中来一到两段的‘非遗’绝活展示,而是要把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融入戏剧中,融入规定情境中,融入戏剧结构脉络中,融入演员表演的呈现中。”

编辑: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