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媒体走转改】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陕西汉中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9-01-27 18:12:13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张静攀):从关中出发一路向南,跨过秦岭来到汉中,仿佛经历了一次季节变化,北方冬天难得一见的绿色在这里随处可见,放眼望去,生机无限。

  汉中北依秦岭、南频巴山,中部为汉中盆地,汉江自西向东横穿而过,自古就有“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的美称。历史上,秦国因为拿下汉中粮仓而实力大增,最终统一六国;汉高祖刘邦曾借助这里独特的地形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起势建立大汉王朝;诸葛亮曾屯兵汉中北伐曹魏……时至今日,“汉人”“汉族”“汉语”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都与汉中有着不少渊源。历史上的汉中,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中作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的作用凸显,全市高达94%的面积为限制发展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仍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汉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需求同样迫切。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一度成为汉中面临的发展难题。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并举,创新理念、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全力推进‘三生融合’,创出汉中绿色发展新路。”汉中市委副书记、市长方红卫在汉中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为汉中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创新探索之路。所谓“三生融合”即为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很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朱鹮保护催生有机产业

  生态生产生活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朱鹮,被世界鸟类保护联盟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上世纪80年代,野生朱鹮相继从俄罗斯、日本等主要分布国消失。

  从197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刘荫增带领他的朱鹮调查小组历时3年,走遍大半个中国,最终于1981年5月23日在洋县发现了当时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野生朱鹮的数量已经从濒临灭绝时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只,活动范围已从重新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展至陕西省汉中、宝鸡、安康三市16个县(区)15000平方公里,并呈逐年扩散的态势。

  为了保护朱鹮,洋县人民曾做出了巨大的付出和贡献。1981年,在发现朱鹮的第四天,洋县政府就发布了关于认真保护世界珍禽朱鹮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四不准”,即不准开山放炮、不准伐木、不准放牧、不准使用农药化肥。尤其“不准使用农药化肥”这一条,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杂交水稻在其它地方亩产能达2000多斤,但由于不准使用农药和化肥,我们村的亩产量只有六七百斤。”洋县草坝村党支部书记刘开昌表示,草坝村位于汉中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当时的政策确实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百姓也有不少怨言。

  然而,正是因为农业生产不使用农药化肥,洋县农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从2005年开始,洋县开始大力发展有机产业,让曾经因为朱鹮保护而受限的农业经济重燃生机。

  【网络媒体走转改】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陕西汉中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草坝村远景(摄影 张静攀)

  “现在我们村的有机产业年产值有6500多万元,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说起现在的经济状况,刘开昌难掩自豪,伸出右手的大小拇指高高地比了个“六”。刘开昌在草坝村已经当了18年的党支部书记,他曾经给自己、给草坝村定了个目标:村后花果山、村前米粮川、村里是花园。如今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刘开昌又有了新的目标——将草坝村打造成“中国有机农业第一村”。

  【网络媒体走转改】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陕西汉中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琳琅满目的洋县有机产品(摄影 张静攀)

  目前,洋县已是“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并已成为西北地区“有机第一县”。据了解,目前洋县有机基地已达13.2万亩,认证产量3.36万吨,2017年洋县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达到70.57亿元,有约20万农民因发展有机农业而获益,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

  收入上去了,农民对朱鹮的态度已经由之前的有所抱怨变成了现在的感激,而保护朱鹮已成了当地社会的共识,并且深入人心。在洋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已不再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了,实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经济

  “守住青山绿水,换来金山银山”

  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汉中,自古就有“西北小江南”的美称,南北两侧的秦岭和巴山景色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中部的汉中盆地自然条件优越、美丽富饶,并造就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被视为汉文化的发源地。

  历史上,汉中曾辉煌一时,但在工业经济兴起以后,由于受地形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汉中的光环逐渐褪去。近几年,借助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通过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汉中成功跳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在青山绿水之上实现绿色崛起。

  【网络媒体走转改】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陕西汉中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吴庄村远景(摄影 张静攀)

  位于汉中市汉台区武乡镇的吴庄村是2019年陕西省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的第一站。走在吴庄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上,看着白墙青瓦、错落有致的房屋,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是当地有名贫困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村民曾经经常挂在嘴上的顺口溜,还有人形容得更加直截了当:“穷山恶水”。

  山区地形,曾一度限制了吴庄村的经济发展,如今,当地依托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使曾经的“穷山恶水”华丽转身,成为现在的“汉中市美丽乡村建设标杆村”“汉中市标准化党建示范村”“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网络媒体走转改】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陕西汉中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武乡镇“巧厨娘”暨“展厨艺品年味迎新春”活动现场(摄影 张静攀)

  1月24日,参加2019年陕西省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媒体来到吴庄村,巧遇正在举行的“巧厨娘”暨“展厨艺品年味迎新春”活动,52岁的“厨娘”高建民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借此机会展示了自己最拿手的炒腊肉和烧土鸡。据高建民介绍,近几年到天台山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很多人都借此机会办起了农家乐,上百人、数百个家庭因此致富。通过发展旅游业,早在2016年,吴庄村已经整村脱贫。

  让高建民感到满意的不只是不断增长的收入,还有村里的面貌。以前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变成了供人纳凉休闲的凉亭,以前的蜿蜒小道变成了如今宽阔整洁的柏油路,文化活动广场、污水处理厂、8处小微景点、千米文化墙、5座小塘库……高建民觉得村子越来越美,人气越来越旺。

  【网络媒体走转改】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陕西汉中踏上绿色崛起之路

  兴汉生态旅游示范区(摄影 张静攀)

  在汉中市区汉江沿岸,规划面积27.7平方公里,总投资1100亿元的兴汉生态旅游示范区,以生态水系为依托重建汉中城市生态基底,以汉文化博览园为核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探索“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城乡、社会”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

  近几年,走上“三生融合”发展道路的汉中市,追赶超越的步伐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13—2017年汉中市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5%、14.2%、23.2%、14.3%、10.8%,2017年分别达1333.3亿元、440.75亿元、1443.21亿元、421.05亿元、45.6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6倍、1.9倍、2.7倍、1.9倍、1.5倍,经济总量超越进位,由第7进为陕西省第6,创五年来最好成绩。2018年,汉中市生产总值达1471.88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位居陕西第二。

  与此同时,汉中市森林覆盖率达59.1%,高于陕西省均值16个百分点,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汉中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9天,综合指数居陕西第三。

编辑: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