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获悉,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选送的两个创新成果入选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创新成果”,两条新闻入选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新闻”。昨日,4块沉甸甸的奖牌从《每日经济新闻》总部来到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和经开区功能区收到了这份沉甸甸的礼物。
据了解,1月14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开放新高地·2018中国自贸试验区十大新闻”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此次活动吸引了近70万人次参与投票,经过初评、网络投票、专家组打分等多轮环节的评审后,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报送的参评项目:《“长安号”中欧班列运行突破1000列 创3项全国第一》《西安经开区引进24小时全智能办照系统》跻身“十大新闻”榜单,《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构建“一带一路”跨国农业产业发展产业链》也以其创新性、典型性和可复制推广性获得“十大创新成果”奖项。
此外,在评选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大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的专家除为候选“十大新闻”和“十大创新成果”打分外,还对最终入选的创新成果进行了点评。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姜玉梅点评“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在贸易便利化领域属于全国首创的制度创新举措。该举措充分结合陕西自贸试验区地处内陆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地理特征,准确识别内陆地区铁路货物运输的短板,将“一柜一单”模式改为“舱单归并”模式,节省通关费用,缩短通关时间,大大提升通关效率,促进内陆地区货物贸易便利化。陕西自贸试验区立足自身区位和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差异化制度创新路径,推出“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为企业实实在在降低了跨境贸易成本。该项举措有利于辐射带动“一带一路”沿线西部城市的协同开放,值得向全国具备铁路运输条件的区域进行复制推广。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点评“构建‘一带一路’跨国农业产业发展产业链”:“一带一路”与自贸试验区融合发展,这是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必然要求。陕西西安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这一重要平台,践行自贸试验区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政策试验要求,把“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哈萨克斯坦等国农产品贸易产业链搭建起来,形成种植、收购、加工、物流、销售全产业链,是农业跨国合作的成功典范,是自贸试验区开放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践行“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的有力佐证,这有助于积极发挥“一带一路”与自贸试验区“比翼齐飞”的共振效应。
新闻链接
两条新闻入选中国自贸区“十大新闻”
1.“长安号”中欧班列运行突破1000列 创3项全国第一
截至2018年10月底,中欧班列(长安号)年度累计开行1030列,其中中亚去程412列,中亚回程68列,中欧去程201列,中欧回程349列。实际开行总量全国第一;重载率99.9%,全国第一;运送货物总重105.18万吨,全国第一。
2.西安经开区引进24小时全智能办照系统
2018年5月,西安经开区引进24小时全智能办照系统,办理营业执照不再需要人工审核。2018年12月,经开区又投入使用西北首批智能登记注册机器人自助服务终端,办事群众通过与机器人对话采集相关信息数据,就可当场办结工商营业执照。
两个成果入选中国自贸区“十大创新成果”
1.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
长期以来,货运班列通关一直采用一节车厢一申报的监管模式。西安国际港务区主动对接企业需求,联合西安海关多次赴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等地进行对接,促成实现同一品名、同一规格、同一合同、同一公司、同一列次的大宗进口货物,几十节车厢的“舱单归并”成1个舱单,使用1票报关单申报。
2.构建“一带一路”跨国农业产业发展产业链
陕西农粮加工企业爱菊粮油将我国农业技术输出至哈萨克斯坦,将进口哈萨克斯坦农产品深加工,同时利用哈萨克斯坦良好土地条件进行种植和产地初加工。目前已实现“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地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中哈农业跨国合作体系,形成种植、收购、加工、物流、销售全产业链。(记者 南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