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至19日,2019西安高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盛大举行。
来自高新区各镇街的二十余种非遗项目登陆嘉会坊,震撼出展。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展,还吸引了央视的关注报道!
世界级非遗项目集贤鼓乐、国家级非遗项目眉户曲子和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等演绎千年传奇;肖云儒、张颐武等一众专家学者莅临现场,共襄非遗传承发展大计。高新非遗展的独蕴匠心不仅让游客和市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古人创造的智慧,掀起了非遗之美的时尚风潮,更是塑造了“西安年 最中国”的高新亮点。
传承——模式创新 尽显非遗魅力
被誉为“活在地面上的兵马俑”“中国古代的交响乐”的世界级非遗项目集贤古乐让现场观众听到了来自唐朝的宫廷乐音。
85岁高龄的卢登荣老先生与五桥曲子社的眉户曲子专场,演绎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灿烂人生。
“普通宣纸放3年就变成土黄色,但楮皮纸永不变色,数百年后仍光鲜如新,而且每张纸都能承受1公斤拉力。” 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张逢学向大家展示着古法造纸的魅力;
走过关中事酒区域,酒香让人不忍抿上一口,这项历经两千余年的历史沧桑,代代传承的酿酒技艺,处处体现着酿造人对谷物发酵的精准把握。
《西游记》里泾河老龙王为了赢得和袁守城赌约,擅自更改下雨点数,而被玉皇大帝下令斩首就发生在丈八沟;还有流行百余年,欢乐过很多人童年的鱼化泥叫叫、极具医学研究价值的魏氏霸王针点穴推拿;“筋、薄、细、软”的秦镇米皮再次触动人们的味蕾;“平沙落雁”的古筝声再次在耳畔环绕。
2019西安高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会场仿佛穿越了时光,让人们沉静在高新非遗的无穷魅力之中。
打卡收集主题手绘明信片兑换礼品的互动方式将观展之旅串成独特的旅程;特别设置的元宵佳节猜灯谜活动,增加了元宵佳节的喜气氛围;照片打印机更为观众留下精彩瞬间。观展、观演、现场体验,领取礼品…为观众打造了一段独特的传统文化旅程。
2019西安高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由中共西安高新区工委、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办、西安高新区文旅健康局承办、陕西壹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运营,是2019高新区“西安年 最中国”系列活动之一。
以“非遗高新 匠造传奇”为主题,通过非遗项目展览展示、现场表演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呈现来自高新区各镇街的曲艺、技艺、民俗三大门类二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不乏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
作为中国文化资源的富矿,不论是品位还是数量,陕西算得上是“非遗”的宝库。托管十二镇街后,高新区目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其中不乏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
“此次展出,就是要让更多市民及游客们可以和这些珍贵的‘活着’的文化遗产进行零距离接触,燃起温暖明亮的文化火炬。”本次非遗展策展人李泉辰表示,“高新非遗展打造‘活态传承’样板的同时,将传统与时尚融合、突破传统大众对于非遗民俗活动的思维定势,就是要塑造不一样的高新区春节活动亮点。”
发展——齐心聚力 讲好非遗故事
2月17日,“非遗高新•匠造传奇”2019西安高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幕式暨高峰论坛在高新区嘉会坊•庆安主厂房举行。
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钟洪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巡视员崔天民,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周立,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等嘉宾出席并共同启动2019西安高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顾海文、杨华、王海若,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许德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山、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叶明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杨豪中、陕西省文联研究员甄亮、高新区各镇(街)非遗传承人、省市非遗研究保护相关机构、专家学者和各界群众500余人也一同参加本次开幕式。
在启幕仪式前,钟洪江一行饶有兴趣地参观了非遗项目展览,详细了解各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底蕴,并与各项目传承人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钟洪江表示,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弘扬工匠精神的当下,“工匠精神”与“非遗传承”对于高新区意义重大,28年以来,高新区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追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成为一个很好的助推器。他希望传承人要进一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并继续发扬光大。
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顾海文、杨华为世界级非遗项目“西安鼓乐”的国家级传承人田中禾和顾景昭,国家级非遗项目“眉户曲子”的国家级传承人卢登荣,国家级非遗项目“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张逢学颁发了“匠心传承人物”奖。
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海若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来说,人的角色至关重要,相信在社会各界齐心聚力的参与下,高新非遗定将焕发新的生命。
“至匠心 颂传承”高峰论坛上,肖云儒与张颐武老师分别发表了题为《“非遗”是中国文化活态的民间读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性》的主题演讲。
许德宝、张铁山、叶明春、杨豪中、甄亮和主持人孙维以论坛对话的形式围绕“以小见大--透过高新区12镇街非遗洞见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创新与发展”、“破解难题--非遗如何突破现代社会审美语境”、“聚沙成塔--非遗创新发展的组织模式创新”三大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高新区的整个文化氛围、技术手段、传播对象都决定了非遗会发展得更好。”肖云儒老师表示,“高新区原本是以现代文化为主,高新人的组成也是汇聚了众多外地来客,他们属于现代社会的‘漂泊者’,他们需要根,非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让高新有了根。对非遗文化在高新区的发展和提升,我充满了信心”。
张颐武表示,通过此次活动看到了高新区乃至西安市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他表示:“非遗的传承要保持它‘不走样’的同时,需要与现代的媒体、公众有更好地对接和融合。希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伴随着高新区的向上发展,扎实地根植在这片土地之上,根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根植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之中。”
融合——同频共进 助力城市升级
西安市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到202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1000亿元以上,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让文化对产业具有强大的渗透力。之于高新区,之于西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仅仅是“沉睡的故事”,更将是高新区开创光辉未来的重要基石。高新区将以传承非遗为契机,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奋力追赶超越有机统一起来,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城市发展,把文化的力量转化为城市力量,为大西安大发展增添更多精神动力
事实上,28岁的高新区,正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追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工匠精神,才取得了现在的成就。托管雁塔、长安、鄠邑、周至共12个街镇后,高新区管辖面积达到1079平方公里。
“大干123 建好首善区”,高新区不断进取,敢想敢试、敢破敢立、敢为人先,通过“创新之城、富强之城、美丽之城、时尚之城、幸福之城”五城同建,把高新区打造成大西安都市圈最好的地方,为大西安建设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