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庙三学 一街三巷
西安日报  2019-03-14 11:47:22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res23_attpic_brief

  充满文化气息的三学街。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res27_attpic_brief

  位于三学街北侧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res31_attpic_brief

  初春的阳光温柔细腻,沿着三学街北侧的府学巷往里走几十米,时常能看到一位带着黑色帽子的老爷爷坐在家门口的古槐树下晒太阳。他叫李士鹏,今年86岁。除了到西藏当兵的6年,他从未离开过三学街。如果有年轻人来找他聊这里的历史,李士鹏非常欢迎,因为他觉得三学街的故事值得代代相传。

  三学街位于文昌门内西侧,东起柏树林,西至安居巷,南面紧邻城墙,西边与永宁门相望。因其北侧有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三条南北小巷,故得名“三学街”。

  爱逛的“老西安”都知道,三学街是一条浸染着墨香的老巷,也是汇聚文房四宝和古玩字画的仿古商业街。

  寻香深处,伴随着巷子里隐隐传来的戏曲调子,街边的画师绘出壮丽多娇的山河,装裱师的巧手轻抚过字画的灵魂,刻章匠人仔细刻下动听的名字……一街一韵、一步一景,雅趣平和的文化气息让人不经意间就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碑林博物馆的存在也是三学街被越来越多人知晓的重要缘由。进文昌门右拐往西走几步,就是能看到著名的碑林博物馆。这座建于公元1087年的艺术宝库,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的博物馆,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林博物馆紧邻三学街有一面青砖到顶的砖壁,上头雕有花朵和云纹。砖壁正中有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题写的“孔庙”二字,笔力雄浑、骨力遒劲、气概凛然。三学街旁,数株虬枝峥嵘的千年唐槐或倚着砖壁,或独立生长,形成一景。

  “这座孔庙就是‘一庙三学’格局中的‘一庙’。”西安地方史研究者封五昌说,据《西安市地名志(2009版)》记载,唐末,此孔庙为太学,北宋景祜元年由知永兴军事范雍创建京兆府学,至明代为西安府学,即现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明成化年间,咸宁县学、长安县学先后移至府学东西两侧,便有了如今的咸宁学巷和长安学巷。至此,“一庙三学”与“一街三巷”的格局形成。

  在李士鹏的童年记忆中,除了与这些数不胜数的碑石相伴,每年8月份的碑林祭孔大典是格外的热闹。10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参加演唱祭祀的歌曲,结束后各家各户还能分到一块“三牲”祭品。“不管多少,每家都必须有。”李士鹏说,哪怕分到的祭品已经“有味儿”了,也不能扔掉。多洗几遍,煮一煮,大家就吃了。

  新中国成立后,碑林祭孔大典已渐行渐远,但碑林博物馆却以其承载的千年历史受到众人敬仰。从国家重要领导到普通百姓,无不慕名而来。“以前碑林的正门不能进车,周恩来、朱德、陈毅等来参观时都从府学巷的侧门进入。因此,我也有幸在家门口亲眼目睹了伟人们的风采。”李士鹏回忆,他的一位挚友非常痴迷碑林,每年到西安基本都待在里面,年年如此,直到去世,甚是令人敬佩。

  惊蛰已过,路旁的古槐逐渐迸发出新的嫩芽,准备迎接新一年的苍翠丰茂。漫步阡陌小巷重拾古韵,常能偶遇来此拍摄婚纱照的新人。洁白的婚纱或火红的嫁衣映衬着幸福的笑容,与古老的街巷交相辉映,居民张雪如对此场景习以为常。她说:“近几年来这儿拍婚纱照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旅拍的情侣专门过来。大家都觉得三学街在城墙根儿,碑林、关中书院、书院门又都在跟前,拍出来很特别……”

  一街三巷,灰瓦苍檐,目之所及皆历史。去年,李士鹏又一次听说三学街附近的居民楼要拆迁。“来来回回都传了好多遍了,但是不管最后拆不拆、怎么拆,这里的深厚文脉都需要好好地保留下来。”站在自家的老四合院前,望着周围所剩不多的老式房屋,李士鹏认真地说:“西安的‘古’就古在了这些历史上!”(文/图 记者 杨旭)

编辑:吴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