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在小坡向东望 盐碱地里新气象
新华网  2019-03-18 11:30:58

站在小坡向东望 盐碱地里新气象

  小坡村村民在防雨大棚上铺新塑料膜(3月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我天天去棚里,天天都有活儿哩,枣子管得精细,才能卖出好价。”陕西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村民李建华正忙活着给家里的冬枣大棚加温,细致地调节棚内温度。时下,大棚里绿意盈盈,他又抓紧给冬枣掐芽、冲肥。

  站在小坡村一片台地的崖边向东眺望,数不清的白色大棚整齐划一,铺向天际。65岁的村支书薛安全告诉记者:“你现在看到的大棚,全建在黄河滩上的盐碱地里。20多年前,这里种啥啥不长,一亩地5块、10块钱流转费都没人要,村里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去了。”

  当时,为了让村子摆脱贫困,薛安全跑了许多地方寻求农业项目合作,“结果人家来一看这儿的情况,纷纷摇头,我们只能自谋出路。”

  在经过多次试种后,2001年,滩地上种下的梨枣苗活了下来,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可枣树长不好,毕竟盐碱地下全是苦水;村民拉枣去市场卖不上价,因为路途颠簸使枣子在筐里擦破坏了卖相;一场连阴雨,更是让皮薄肉脆的果实烂在地里,浇了村民个透心凉。

  挫折与质疑中,薛安全一边劝导安抚村民,一边决心修好种枣树的基础设施。他带领党员干部修渠引水,铺路搭棚。“为了省钱,大家每天去捡烂砖头把土路垫平,再把别人修公路剩下的一片片废柏油皮铺上,路就硬化好了。”

站在小坡向东望 盐碱地里新气象

  小坡村村民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上学习(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解决盐碱地的灌溉问题是枣树生长的关键。2003年,薛安全经过考察,决心从洛河修渠引水灌溉枣田。“村集体借不来钱,我就带头以自己名义借,最后和村干部们筹措300多万,修好了3.8公里长的主干渠和另外13条小渠。”薛安全说,“喝上甜水的盐碱地土壤得到改善,零星的油菜长出一人高,大家心里那个美呀。”

  基础打好后,枣树产量有了保障,小坡村又逐步将种植的梨枣、雪枣替换成市价更高的冬枣;村民们搭建的简易雨棚,也部分升级为日光温室大棚、钢构智能大棚,从而使冬枣成熟时间不断提前,避开上市高峰,卖出高价。

  良好的经济效益鼓舞了村民的积极性,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在小坡村的黄河滩地上冒了出来,冬枣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村支部号召党员干部成立了冬枣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教授种植技术;大荔县农业部门在村内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为产业发展添火加薪。

  而今,小坡村发展大棚冬枣总面积达11000亩,年产值1.2亿元,人均年收入24000多元。而全村拥有的600多辆小汽车,更是成为小坡村人生活富足的生动证明。

  随着冬枣产业不断壮大,小坡村先后配套建设了贮藏冷库、交易市场、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冬枣收购高峰时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客商云集于此,拉动了周边种植冬枣的镇村。

  在小坡村这个冬枣龙头村的启发带动下,其所在的安仁镇和相邻的范家镇、朝邑镇大棚冬枣产业势头蓬勃,三个镇在大荔县东北部种出了一条12公里长、总面积约10万亩的冬枣龙头产业带,造就出伏坡村、范家村两个像小坡村一样的冬枣“亿元村”。

  大荔县红枣局高级工程师周爱英告诉记者,小坡村的巨变折射出全县冬枣产业的发展速度。现在,全县种枣面积60万亩,其中冬枣达42万亩,2018年冬枣产量50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完)

编辑:吴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