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陕西报道(段晓蕊 通讯员 冯妍):5月22日上午,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关中地区“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科技与财务处处长沈炳岗表示,关中地区“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自全面开展以来,瞄准各地实际问题,因地制宜提出管控措施并建立四级工作机制,为关中地区的空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初步达到了科技治霾的目的。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冯妍
据了解,“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工作组作为该项工作的责任主体,由中央级科研单位和地方相关科研单位共同组成,跟踪研究工作组通过深入一线、驻点指导的工作方式,主要开展各市大气污染来源解析、源清单编制、应急预案修订、重污染天气应对、污染源治理、管理决策等研究,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污染综合解决方案。为有效开展“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工作,西安、宝鸡、咸阳、铜川和渭南5市共配备专职驻点人员50余人,投入各类仪器设备50余台,配备仪器操作技术人员40余人。
2018年11月,陕西关中5市“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全面展开。咸阳工作组先后6批次共计30人次分别对咸阳市下辖的6县(市、区)实地调研工作,并给当地政府指出了相应问题和解决方案;宝鸡工作组实地调研11次,推动了宝鸡“禁土令”的落实,扬尘改善效果明显,并指导陇县和渭滨区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时应急预案启动;铜川工作组针对王益区污染居高不下及印台区CO浓度异常升高的问题展开实地调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渭南工作组完善了重点区域精细化管控清单,对渭南高新区NOx污染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涉VOCs企业开展现场核查。截至4月1日冬防期结束,关中五市工作组共提供各类工作报告(空气质量研判日报、周报、月报、重污染天气污染分析报告等)921期。
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曹军骥介绍,污染物源解析是PM2.5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只有对其来源有准确的认识,才能确定其污染程度,为污染减排、PM2.5质量控制提供定量依据。据了解,2019年2月19日-3月1日污染过程中,减排模拟评估结果显示,“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团队专提出的针对性减排措施使西安、宝鸡、咸阳、铜川和渭南的PM2.5小时浓度最高值分别削减了12%、19%、15%、 14%和18%,重度污染时长比基准情景分别减少了20小时、41小时、12小时、68小时、35小时。
沈炳岗表示,下一步,陕西省生态文化厅将继续加强对相关地市的工作调度和管理,并进一步强化监督,督促工作组逐步解决研究成果时效滞后、针对性不足和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指导各地政府加大对“一市一策”研究成果的应用,适时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机制向陕北、陕南试点推广。